歷史考研名詞解釋答題
考研歷史名詞解釋是有技巧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考研名詞解釋答題,希望能幫到你。
具體來看,歷史名詞解釋可分為七類,即關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政策與制度、文獻與著作、政治組織、歷史地理和歷史專用名詞等。主要考察考生識記、概括、分析、評價能力。要求掌握相關人物、時間、地點、事情、內容、影響;答題的關鍵是第一句概括題眼,讓人一目了然。注意表述要準確,不能含糊其詞、模棱兩可或不知所云;文字要簡練,只要把名詞、概念解釋清楚即可,無需展開敘述,更不要旁征博引,把解釋性的話淹沒在大段的敘述里。
核心題型:名詞解釋是試題的核心題型
介紹具體方法之前,我們有必要加深對名詞解釋這一題型的認識。統(tǒng)考試題中,名詞解釋共八題,題十分,共八十分,占到總分的四分之一強,低于簡答題的五分之二。從分值上看,似乎名詞解釋沒有簡答題重要。然而,仔細研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名詞解釋是貫穿于整個試題之中的。其一,二十個單選題,大部分可以看做是名詞解釋的變形,如07年1題,考的就是“稷下學宮”。其二,在史料題中,一種考察的方式是對材料中出現(xiàn)的名詞進行解釋,如07年29(1)要求解釋材料中出現(xiàn)的“四子書”“大比”“進士出身”“傳臚”。其三,簡答題(包括史料分析題中的簡答題),有些是可以看成是名詞解釋的重新整合或對某一重大歷史事件影響的概述。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名詞解釋是核心題型這一論斷了,但是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其實,答案,我已在新手入門貼中指出:考研歷史考的是史實!而考史實的最好題型就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名詞解釋,而不是論述題。名詞解釋成為核心題型的另一個因素在于它可難可易。一般而言,名詞解釋的題干只有二至六字,如果試題中出現(xiàn)較為偏的名詞解釋,則考場上會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空寫或寫的不著邊際,其結果是白白失去了十分。因此,名詞解釋也是最有區(qū)分度的題型。
次重點:考研歷史名詞解釋的范圍
前文已經(jīng)指出,雖然簡答題所占分值高于名詞解釋,但試題的核心題型是名詞解釋,而不是簡答題。那么,在引入“次重點”一詞之前,我們先明確簡答題的考試范圍。對比歷年的簡答題于考試大綱,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大部分簡答題是考綱上的三級標題。因此,可以把簡答題的考試范圍稱之為“重點”。
與簡答題不同的是,名詞解釋的范圍是“次重點”。那么,何謂“次重點”?1、歷史上較為重要的史實;2、重大歷史事件的一部分或對重大史實產生過一定影響;3、具有相對性,即“次重點”是相對重點而言。如07年27題《九十五條論綱》,相對于宗教改革就是次重點;08年26
題圣德太子改革,相對于大化改新也是次重點。
盡管如此,次重點的依然是較為重要的史實,在歷史上產生過相當?shù)挠绊憽H缙毡檎J為較偏的08年28題德福雷斯事件,事實上,次事件是19世紀未法國歷史上重要的排猶事件,對法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
正是由于名詞解釋的次重點特性,才使得我們明確了名詞解釋的范圍:重大的歷史事件不是名詞解釋的范圍,像前文所舉的大化改新,宗教改革不可能直接作為名詞解釋;同樣,過細的知識點也不在次范圍之內。
真題分析:最易忽視的工作
名詞解釋真題包括題干和參考答案兩部分。分析真題中的名詞解釋是考生最易忽視的工作,而對參考答案的忽視程度遠甚于題干。長孫以為兩者同樣重要。
題干。通過對題干的分析發(fā)現(xiàn),題干之間是有一定的邏輯關系的。最直接的就是題干在分布上,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xiàn)代史各占兩個(07年即例外)。而在世界古代史中,一般是歐洲文明一個,亞非一個。就其內容而言,主要集中于改革、戰(zhàn)爭、文教、經(jīng)濟上,而鮮有人名、地名,其原因可能是人名、地名要點過多,判卷時不易把握。但需要指出的是考試大綱并未明確說明此類名詞不考,因此,在復習中,對于較為重要的人名、地名,還是要予以重視,畢竟此類名詞可以以單選、史料分析的形式出現(xiàn)在試題中。
參考答案。對于名詞解釋的分析是被普遍忽視的。究其原因,一是考生認為考過的不會再考;二是認為參考答案的字數(shù)太少,過于簡潔。其實,這兩種觀念都存在誤區(qū),可以說,正是對參考答案的重視,才有本文的的核心部分第四章。本文所講之方法,最早的靈感就來源于此。對于名詞解釋的參考答案的字數(shù)分析,我將在第五章專門論述。
三段論:可行的高分模式
在介紹了名詞解釋的范圍之后,進入本文的最重要部分:如何解答名詞解釋。
長孫總結的三段論認為名詞解釋的答案應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響與作用句(結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論不是三個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構成的完整的答案。如09年23題官督商辦:“①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創(chuàng)辦民用企業(yè)的主要方式。②一般由商人出資認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員督辦。③官督商辦方式對民用企業(yè)早期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其中①為概括句,②為分述部分,③為影響與作用句。
整體上看,三段論的答案呈現(xiàn)“總-分-總”的形式,這種形式與考研英語大作文的三段模式很相似。
應當給與重點關注的三段論的概括句。在答題時,考生最易忽視此句,而直接進入展開敘述,這是考生不能獲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為什么必須要概括句呢?其原因在于概括句能直接而準確地告訴閱卷者,這個名詞解釋是什么!假如有一本專門論述少年中國學會的著作,而此前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少年中國學會,當你深入此書后,慢慢地你會知道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著名的社團。若干時間后,你可能忘記了書中關于該社團成立時間、主張、活動的具體敘述,但你依然記得: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的社團。是的,這句活就是該名詞的概括句。更通俗的例子是,當別人問你什么是火龍果時,你會告訴他火龍果是熱帶的一種水果,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告訴他火龍果的成分構成或生長環(huán)境。
至此,我想大家已經(jīng)清楚地知道了,概括句就是用準確而簡潔的語言概括某個名詞的主要特性的句子。
概括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閱卷老師一目了然地知道考生對該名詞的掌握程度,是最能體現(xiàn)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獲得高分的關鍵。
看了歷史考研名詞解釋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