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詩詞
中國歷史有很多經典的詩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歷史詩詞。歡迎欣賞閱讀。
一、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10首古詩
第一首: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提到思鄉,詩仙的這首詩是所有只要是稍識文墨的中國 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這首詩明白如話,讀起來瑯瑯上口,表達的是人們普遍共鳴的思鄉之情,所以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炎黃子孫最熟悉的古典詩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第二首: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母愛。尤其是詩的最后兩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被廣為傳頌。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第三首: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的這首詩尤以第二句最為有名,影響最大。“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激勵了多少輩中國人奮發向前,人不死,奮斗不止。其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堪稱絕唱。
第四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也激勵著中國人昂揚向上。
第五首: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寫游子思鄉懷親。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中國人所特有的佳節思親就來源于此。
第六首:《詩經》的第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是中國詩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廣為人知。中國的愛情詩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關雎》影響最大。每當男人見到美女,想上去追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七首: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女詞人李清照這一首慷慨激昂的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第八首: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連同這個典故,都廣為中國人熟知。曹植運用了十分貼切、淺顯生動的比喻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過一劫。每當再出現兄弟相殘時,都會想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九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第十首: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道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勞動果實來之不易。
二、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簡介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詩經》收詩305篇,分“風”、“雅”、“頌”3部分,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
戰國后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采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后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
漢末魏晉時期,文學進入自覺時代。建安時代,“世積亂離,風衰俗怨”,文人詩歌卻呈現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為中心組成鄴下文人集團。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詩人有謝靈運、謝、鮑照等。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實現了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謝受其影響,正于描寫山水,與謝靈運合稱為“大小謝”。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詩體完備,流派各異,名家輩出,成就卓著。“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稍后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頹靡詩風,發出清新健康的歌唱,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宋詩總體成就不如唐詩,但別開天地,自有特色。對比而言,唐詩主情韻,開朗俊健,以境取勝;宋詩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勝。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李商隱,號西昆體。
明初,高啟、劉基等人的詩歌較有社會現實內容,但接著興起以朝廷輔弼大臣為首的“臺閣體”詩派,歌功頌德,空廓浮泛。明中葉以后,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先后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盲目尊古,一味模擬,受到有識者的批評。
詞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新詩體,起源于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之后文人填詞者漸多,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在作詩之余間或作詞。
詞在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宋初詞家如晏殊、歐陽修等,主要還是沿襲晚唐五代詞風,寫的多半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范仲淹詞中的某些詞作開始呈現境界開闊、格調蒼涼的風格,給宋初時期的詞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宋金對峙、政局相對穩定的南宋后期,出現了以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張炎、王沂孫等為代表的格律詞派。其中突出者要數姜夔、吳文英,他們同是宗法周邦彥,但姜詞清空騷雅,吳詞工致密麗。
詞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興氣象。清初,陳維崧效法蘇、辛之豪放,開“陽羨詞派”;朱彝尊推崇姜、張之清空,開“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善作小令,長于白描,以情取勝,風調酷似后主李煜。清中葉后,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糾浙派之偏,論詞主比興寄托,重視詞的社會作用,其影響直達近代。
看了中國歷史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