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南山》詩歌賞析
《信南山》這首詩與上篇《楚茨》同屬周王室祭祖祈福的樂歌。但二者也有不同:《楚茨》言"以往烝嘗",乃兼寫秋冬二祭;而此篇單言"是烝是享",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信南山》詩歌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信南山》
年代: 先秦 作者: 詩經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孫田之。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既優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曾孫之穡,以為酒食。
畀我尸賓,壽考萬年。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
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曾孫壽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從以骍牡,享于祖考。
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分類標簽:田園詩
《信南山》作品賞析一
祭祀祈福。
信:通伸。長。甸(音電):治理。畇畇(音云):平坦整齊貌。曾孫:一說成王;一說主祭者的通稱。疆:劃分界限。理:區分田地好壞。南東:或南或東。指田地方向。
霡霂(音麥木):小雨。優:指雨水多。渥(音握):沾潤。霑(音沾):浸濕。足:濕潤貌。
埸(音義):田畔。翼翼:整修貌。彧彧(音域):茂盛貌。
廬:菔,蘿卜。菹(音租):酢菜,酸菜。
騂(音辛):赤色。鸞刀:有鈴的刀。膋(音遼):腸部的脂肪。
《信南山》賞析二
此詩對于研究古代的井田制也有參考價值。井田之制因其年代久遠,難以稽考,后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詩則可為我們提供若干訊息。詩首章言:“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南山指終南山,詩人顯然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區。在詩人看來,這畿內的大片土地就是當年大禹治水時開辟出來的。毛傳訓“甸”為治,而鄭箋則落實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劃分中的兩個等級。《周禮·地官·小司徒》云:“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因而鄭箋等于坐實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鄭箋之說,謂“是則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則丘甸之法,禹之所為”。盡管有的學者認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調法,虞夏之制未有聞焉”(孔疏引孫毓說),但鄭、孔之說也不無參考意義。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可見古人對經理田界是非常重視的。毛傳釋此詩云:“疆,畫經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學者解釋得更為具體,如王安石說:“疆者,為之大界;理者,衡從(橫縱)其溝涂。”(《呂氏家塾讀詩記》引)呂氏又引長樂劉氏說云:“疆謂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經界之也。理謂有遂、有溝、有洫、有澮、有川,以疏導之也。”劉氏之說當是依據《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這里所謂“南東其畝”也與井田制有關。此句指順應地形、水勢而治田,南指其田隴為南北向者,東則為東西向者,此即《齊風·南山》所云“衡從其畝”。鄭箋釋曰:“‘衡’即訓為橫。韓詩云:東西耕曰‘橫’。‘從’……韓詩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傳·成公二年》載:晉郤克伐齊,齊頃公使上卿國佐求和于晉營,晉人要求“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也就是使齊國的隴畝全部改為東西向,這樣晉國一旦向齊國進兵,就可長驅直入。國佐回答晉人說:“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國佐引本篇為據,說明先王當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據不同的地勢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東西向的田隴,如今晉國為了軍事上的便利而強令齊國改變田隴的走向,是違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見諸其他典籍,但情節上有些出入。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云:“晉文公伐衛,東其畝。”《呂氏春秋·簡選)云:“晉文公東衛之畝。”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種證明。因為畝道系以國都為中心,故有南北縱走與東西橫貫的兩種大道。南北縱走的是南畝,東西橫貫的就是東畝。《詩》上所說的‘我疆我理,南東其畝’,就是這個事實。……這些資料好像與井田制并無直接關系,而其實它們正是絕好的證明。”
看了“《信南山》詩歌賞析”還想看:
1.歲暮歸南山詩歌譯文及賞析
2.詩經的賞析
3.詩經楚茨原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