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奐的戰績是什么
張奐是東漢名將,涼州三明之一,在對外戰功上戰功累累,因得罪宦官被誣陷罷免。最終回鄉教授弟子。終年78歲,被評為十七史百家將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奐的戰績是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張奐簡介
張奐(104年—181年),字然明。敦煌淵泉人(今甘肅安西縣東)人。東漢時期名將、學者,涼州三明之一。漢陽太守張惇之子。
少年時師從太尉朱寵,學習《歐陽尚書》,又自行刪減《牟氏章句》。在東漢對外戰爭中功勛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撫、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寧靜一時。后入朝,為宦官所利用,率軍前往進擊竇武。事后自責不已,拒受封侯。拜少府,遷任大司農,又上疏為竇武等人伸冤。不久遷太常,因得罪宦官被誣陷罷免。最終回鄉教授弟子,不再出仕。光和四年(181年)去世,終年七十八歲,遺令素服薄葬。
張奐戰績
鎮壓叛軍
公元155年(永壽元年),調任安定屬國都尉,屬國都尉的駐地在安定郡三水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東)。張奐到職不久,南匈奴統治者左薁鞬臺耆與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起兵反漢,進攻南匈奴伊陵尸逐不單于居車兒的單于庭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東羌也出兵響應,進攻張奐的駐地。時張奐營壘中只有二百多人。
張奐聽到叛軍進攻的消息后,便馬上帶領軍士出擊。當時一些軍吏認為力不敵眾,叩頭阻止,張奐不聽,便率兵進屯長城。這時他一面收集兵士;一面派遣將領王衛招降東羌。漢軍很快占據了龜茲,斷絕了南匈奴與東羌的交通,諸豪相繼率眾降張奐,同漢軍共同攻打薁鞬等所率的南匈奴叛軍,不斷取得勝利。且渠伯德十分惶恐,便率眾向張奐投降,這樣安定郡內的各族人民又獲得安寧的和平生活。
智降匈奴
公元158年(延熹元年),朝廷調張奐擔任使匈奴中郎將,進駐南單于庭美稷,代表中央政府負責匈奴事務。同年,南匈奴諸部在休屠各的率領下起兵反漢,與烏桓、鮮卑攻掠沿邊九郡,火燒度遼駐曼柏(今內蒙古東勝北)的軍門,引屯赤阬,與張奐率領的漢軍,煙火相望,漢軍感到驚恐。
這時張奐安坐帳中,若無其事地與弟子講誦儒家經典,使治軍稍安。他采用了和平的手段,誘降了烏桓;對南匈奴諸部叛軍,采用襲擊戰略,將其擊敗,誅殺了休屠各部首領,余眾皆降。又率南匈奴單于襲破了攻掠漢邊的鮮卑,使東漢王朝的北部沿邊地區暫時得到安寧。
實施仁政
公元159年(延熹二年)八月,桓帝在宦官單超等協助下,清除了大梁冀集團。梁冀及妻孫壽皆自殺;梁、孫兩家內外宗親都棄市;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牽連致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余人。張奐過去曾在大梁冀府中作過屬吏,這次他以梁府故吏被免官禁錮。在免官禁錮中,幾乎所有舊交都不敢出來為他說一句話,只有中郎皇甫規先后七次向朝廷薦舉他。
公元163年(延熹六年),被任命為武威郡太守,在武威期間,他實行了平徭均賦,使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所減輕;同時他又革除民間陋習。以前民間凡是二月和五月出生的孩子及與父母同月生者,全部處死。張奐到任后,一面曉之以義,指出這純是妖忌;另一方面又嚴加賞罰,于是風俗遂改。由于張奐辦了這些好事,百姓便為其立生祠,以示愛戴。
平息叛亂
同年,由于張奐政績卓著,朝廷調他擔任度遼,進駐曼柏,代表朝廷處理鮮卑、烏桓事務。數年間幽、并二州,清靜無事。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春,又調張奐任九卿之一的大司農,掌管國家經濟。這時北部邊境的鮮卑,聽到張奐的調離消息,便勾結南匈奴、烏桓數道入塞,或者五六千騎兵,或者三四千騎兵,開始攻掠沿邊九郡,殺害百姓;同年秋,鮮卑又率八九千騎兵入塞,聯結東羌、沈氐、先零等共攻張掖、酒泉,北方沿邊地區深受其害。
為了平息叛亂,朝廷仍以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監督幽、并、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奐率兵到前線時,便率眾二十萬口投降。張奐誅其首惡,對降眾采取安撫辦法。惟獨鮮卑率眾退走出塞。
大敗羌敵
公元167年(延熹十年),東羌與先零羌五六千騎攻掠關中,圍祋栩(今陜西耀縣),掠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同年夏,羌人復攻沒兩營,殺千余人;同年冬,東羌岸尾脅同種人,再次鈔掠三輔(即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
這時張奐派司馬尹端、董卓二人率兵進擊,大敗羌人,斬其首領,俘羌人萬余人。三輔地區又獲得和平與安定。因破羌有功,他申請把他的家由邊郡敦煌淵泉遷到內地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得到朝廷特許。
公元168年(建寧元年),張奐便奉命率領軍隊回到京城洛陽。張奐論功當封,但張奐不事宦官,故未封,只賜錢二十萬。
看了“張奐的戰績是什么”還想看:
1.東漢末董卓西涼軍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