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戰的始末
漠北之戰發生于中國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戰役。西漢與匈奴的漠北戰役,是漢武帝向匈奴戰略進攻的頂點.也是匈奴伊稚斜單于與西漢畢其功于一役的戰略大決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漠北之戰的始末,希望對你有用!
漠北之戰圖片
漠北之戰的背景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會戰后,匈奴伊稚斜單于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企圖"誘罷漢兵,繳極而取之"。不料漢武帝卻轉攻河西,使匈奴的誘兵之計落空。惱羞成怒的伊稚斜單于,于元狩三年(前120年)春發數萬騎兵,分別從右北平、定襄兩郡入犯,殺略千余人,企圖借以激怒漢武帝,誘使漢軍北進,在漠北予以殲滅。
鑒于匈奴單于本部及左賢王部仍具相當實力并嚴重威脅漢朝北部邊疆安全的現實,考慮到漢軍經過以往多次實戰的鍛煉,已經積累了使用大規模的騎兵集團遠途奔襲的作戰經驗,漢武帝決意乘河西新勝之帆,加強北線進攻。元狩四年(前119年),他下詔實行幣制改革,又令"初算緡錢",實行鹽鐵專賣,以籌集戰爭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財力。同時,與諸將商議對匈奴的作戰方針。他認為:"趙信為單于畫計,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漠)輕留,今大發卒,其勢必得所欲。"決計利用趙信的錯誤判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從而確定了一個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作戰方針。漢武帝調集14萬騎兵,隨軍戰馬14萬匹,步兵及轉運夫10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統帥,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發,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并組織"私負從馬復四萬萬步兵",運送物資。
單于聞訊,轉移輜重,部署精兵于大漠北緣,迎擊漢軍。
漠北之戰的戰役過程
漢武帝原擬以霍去病部由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北進,聞單于東去,乃改令其出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命衛青部出定襄。
衛青率前李廣、中公孫賀、右趙食其、后曹襄等出塞后,得知單于并未東去,遂自領精兵疾進,令李廣、趙食其從東路迂回策應。衛青行千余里,穿過大漠,與早已布陣的單于本部接戰,衛青先以武剛車(兵車)環繞為營,穩住陣腳,隨即遣5000騎出戰。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面,衛青乘勢指揮騎兵從兩翼包圍單于。單于見漢朝軍隊很多,兵強馬壯,自料難以取勝,率精騎數百,突圍向西北逃走,匈奴軍潰散。衛青急派輕騎追擊,自率主力跟進。直至顏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南面的一支)趙信城,殲敵一萬九千人,燒其積粟還師。李廣、趙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與衛青會師漠北。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后,同右北平郡(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會師,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驅使所俘獲的匈奴人為前鋒為漢兵開路,跨過大漠,過河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遠征,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后一共斬獲胡虜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只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懸孤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此戰之后,左賢王損失很大,同時失去了對烏桓的控制,漢朝得以徙烏桓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可見,漢破匈奴左賢王地之前,經常侵擾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等地的是以左賢王為首的匈奴人。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漠北之戰,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以騎兵實施突擊,步兵擔任保障,分路進擊,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漠北之戰的戰役結果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滅匈奴軍9萬余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余匹。匈奴左右兩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 伊稚斜單于因與兵眾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誤認為戰死沙場,右谷蠡王自立為單于,十幾天后伊稚斜單于復出,右谷蠡王乃去號,匈奴王廷的混亂與狼狽狀態由此可見其嚴重。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殲、大批物資喪失,匈奴單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如果說漠南之戰后匈奴單于移王廷于漠北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戰略轉移的話,那么,漠北之戰后的"漠南無王廷"則標志著匈奴勢力大范圍的退縮。此后,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余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漠北之戰的戰役評論
漠北之戰,是西漢與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一次作戰,是在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漢武帝在取得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勝利的基礎上,根據漢軍經過實戰的鍛煉積累的運用騎兵集團進行長途奔襲與迂回包抄的作戰經驗,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后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地制訂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廷掃穴、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他又細心進行戰前的準備,除集中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斗外,還調集大批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輻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在作戰中,漢軍統帥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大騎兵集團快速、機動與沖擊力的特點,以優勢兵力,分路出擊,不僅敢于深入敵境,而且善于迂回包秒。特別是霍去病,能夠輕騎越大漠追殺敵人幾千里,對后勤的要求很少,用以戰養戰的方式全殲殘敵。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給予匈奴前所未有的打擊。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余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上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漠北之戰實是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的最高峰。
漠北之戰的影響
漢朝為這次勝利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漢朝軍隊損失了近80%的馬匹,這其中既包括戰斗損失,也包括非戰斗因素,如長途奔襲中的損耗,以及由于匈奴人在水源中投毒造成的瘟疫。
漢朝中央政府在戰后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而增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迫于重稅和徭役而逃亡,很多人成為流民,使官府直接掌握的編戶齊民大為減少。
另一方面,匈奴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匈奴人在戰爭和瘟疫中損失了大量人力,與此同時,家畜的大量損失造成了食物的短缺。
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由于失去了南部的大量肥沃草原,匈奴部落被迫北遷至貧瘠而寒冷的北部戈壁沙漠和西伯利亞地區,面對更大的生存壓力。因此,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實質性停火只維持了短短七年,匈奴人就在前112年南下侵擾五原。而匈奴帝國在此戰后再也沒有恢復到往日的強大,數十年后就分裂為多個小部落。
漠北之戰的戰役意義
武帝戰勝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于漢朝。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