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底之戰的歷史意義
時間:
志藝2
漢朝
崤底之戰發生于東漢建武三年(27年)閏正月的赤眉軍和劉秀軍之間,最終,東漢征西大馮異大敗赤眉軍于崤底。那么此次的崤底之戰有著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崤底之戰的歷史意義,歡迎大家閱讀。
崤底之戰簡介
建武三年正月,棄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東歸的赤眉軍在湖縣(今陜西潼關東) 一帶擊敗東漢大司徒鄧禹軍及救助鄧禹的馮異軍(參見湖縣之戰)。閏正月,赤眉軍繼續東行再與馮異軍會戰。
馮異先遣一部兵力化裝成赤眉軍潛伏路旁,以小部兵力誘對方進攻,再以主力相拒。會戰中,伏兵突起,造成赤眉軍不能識別敵我,以至潰敗。馮異軍追擊至崤底。赤眉軍8萬余人投降。中國東漢初年,劉秀軍在崤山(今河南陜縣東南)谷地鎮壓赤眉農民起義軍的作戰。
崤底之戰的意義
赤眉一直沒有政權建設觀念,攻占一地,大軍一走,就放棄一地,對先占哪里,后占哪里,對待哪一類敵人采取什么樣的戰略,戰勝敵人之后,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等等,均沒有全局在胸的籌劃。
自己沒有建立可靠的后方,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幾乎無異于典型的流寇主義者。根本沒有形成一個合法的、穩固政權的應有的凝聚力。
這與劉秀首先占領河北,再擴及河內、河東、河南,并且把河北做為劉邦時期對待關中的地位一樣地苦心經營,成為其奪取天下之基礎,實在不可比。
看了“崤底之戰的歷史意義”還想看:
1.崤底之戰簡介
2.崤底之戰的經過及結果
3.崤之戰是怎樣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