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之戰背景介紹
井陘之戰作為用名的以少勝多之戰,被后世研究者無限的拔高,使之神化!而關鍵的制勝之道卻往往被忽視。后人往往糾纏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或者是探討背水之戰的神奇!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井陘之戰背景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井陘之戰背景介紹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擊敗劉邦,本來看漢軍勢大投靠劉邦的諸侯,看到劉邦戰敗紛紛脫離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選擇中立,嚴重威脅漢軍側翼,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采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后襲擾的戰略方針。派漢軍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就是這一戰略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
公元前205年,曹參、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雖然是三個中立割據,但漢為了擴大勢力是必須要消滅的三個墻頭草。
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于孤立。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回,最后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贊許和批準。
井陘之戰的影響
劉邦起于秦地,項羽起于楚地,魏、趙都是戰國時期與秦楚并列的強國,此二國歸屬哪一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楚漢雙方的實力,漢軍滅趙,楚國爭奪趙國失敗,這是才楚漢戰爭的最大的轉折點。
項羽爭奪趙國失敗,司馬遷為了不影響項羽的英雄形像,項羽在漢二年六月至漢三年六月,整整一年內項羽的行蹤都沒有記載。這就是為什么司馬遷給讀者的感覺是項羽雖然“戰無不勝”但越打越弱,地盤越打越少的原因,不是項羽沒有敗仗,是司馬遷沒有記載而已。
看了“井陘之戰背景介紹”還想看:
1.井陘之戰簡介
2.睢陽之戰的背景怎么樣
3.怛羅斯之戰的介紹
4.郾城之戰爆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