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戰的歷史背景
成皋之戰是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3年,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圍繞戰略要地成皋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又一成功典范。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皋之戰的歷史背景,歡迎大家閱讀。
成皋之戰歷史背景
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秦王朝反動統治后,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急劇的變化,這就是起義軍首領項羽和劉邦為爭奪統治權而展開長期戰爭,歷史由此進入了楚漢相爭時期。 楚漢戰爭初期,劉邦處于劣勢地位。但他富有政治遠見,注意爭取民心,招攬軍政人才,因而在政治上據有主動地位。 在軍事活動方面,劉邦方面善于運用謀略,巧妙利用矛盾,做到示形隱真,乘項羽東進鎮壓田榮反楚之際,發起還定三秦之戰,占領戰略要地關中地區。爾后又聯絡諸侯軍56萬攻占彭城,端了項羽的老窩,成為項羽強有力的對手。
然而在襲占彭城之后,劉邦滿足于表面上的勝利,置酒作樂,疏于戒備。而項羽一接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即親率精兵3萬從齊地趕回,乘漢軍毫無戒備的時機,發起進攻,奪回彭城。漢軍潰不成軍,僅帶騎兵數十名狼狽逃脫,自己的父親和妻子呂雉也成了項羽的階下之囚。
彭城之戰雖然漢軍士兵遭到殲滅性的打擊,但劉邦嫡系西漢開國功臣一百四多個列侯一個沒損失其中包括張良、陸賈還有七八十歲的酈食其等骨干力量都毫發無損,為使漢軍擊敗楚軍留下了基礎。彭城戰后楚軍乘勝實施戰略追擊,一些原來追隨劉邦的諸侯這時見風使舵,紛紛背漢投楚,形勢對劉邦來說殊為嚴峻。不過劉邦畢竟是一位強者,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局,改變楚強漢弱的態勢,他果斷采納謀士張良等人的正確建議,在政治上爭取同項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韓信,團結內部力量;在軍事上制定據關中為根本,以正面堅持為主;敵后襲擾和南北兩翼牽制為輔的對楚作戰方針,并一一予以實施。
漢二年(公元前205)四月彭城之戰,漢軍慘敗。五月,劉邦、韓信收拾殘部,退至滎陽(今滎陽東北)。滎陽西面的成皋,古稱虎牢。北臨河水(黃河),南傍嵩山。城東,汜水由嵩山間向北流入河水,歷來是屏障洛陽(今洛陽東),進而確保關中安全的軍事重鎮。其時,蕭何調發關中老弱及未成年者從軍,漢軍軍勢復振。劉邦率領諸將迎擊楚軍追兵于京(今滎陽東南)、索(今滎陽)間,初步穩住陣腳。劉邦又以灌嬰為騎兵將領,率郎中騎兵與楚軍騎兵激戰于榮陽東大破楚軍,阻遏楚軍攻勢。漢軍筑甬道至河水,取敖倉(今滎陽東北)積粟食用,決心扼守榮陽、成皋,依托關中,與楚軍長期抗衡。在此之前,英布被漢使者隨何說動,舉兵反楚。項羽急遣項聲、龍且討伐英布,兵力受到很大牽制。六月劉邦返回漢都櫟陽(今陜西臨潼北),采取措施安定后方,并令丞相蕭何治理關中,負責補充兵員,供應糧秣。
成皋之戰的歷史意義
此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后發制人、疲敵制勝型的經典戰例。劉邦以正面相持,兩翼進攻,后方襲擾相結合的軍事謀略,分散、調動、疲憊楚軍,阻止楚軍西進,爭取時間,發展力量,最終形成三面夾擊楚軍之勢,變被動為主動,變劣勢為優勢。漢高祖先采取先疲后打方針,以主力堅壁蓄銳,待機破敵,遣偏師襲擾敵后,斷其糧道,逐漸削弱敵之力量,積極創造戰機,適時轉入進攻,在進攻中力排眾議,窮追猛打,連續作戰,終獲全勝。此戰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重要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上漢高祖首創后發制人、疲敵制勝型的戰例,給后世兵家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
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仗。它使楚漢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徹底的改變,項羽的失敗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劉邦把握時機,采納張良建議,于漢五年(前202年)十月,乘項羽引兵東撤之際,實施戰略追擊。十二月,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合圍并大敗楚軍,項羽突圍后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北)。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重新統一了中國,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幕。
看了“成皋之戰的歷史背景”還想看:
1.濉水之戰劉邦為什么會失敗
2.戰國歷史資料
3.彭城之戰的歷史事件
4.睢陽之戰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