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馬邑之戰
公元前133年漢朝馬邑之戰爆發。馬邑之戰又被稱作馬邑之圍,也有人稱馬邑之謀。這場戰役的目的是誘惑敵人進而殲滅敵軍。是西漢漢武帝在位時,由王恢進言策劃的準備消滅匈奴的大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漢朝馬邑之戰的來源
正如《續資治通鑒長編》所記載的那樣:昔漢之王恢,欲徼一時之幸于匈奴,故為馬邑之役,孝武許之,是恢欲奉詔以從事也。然后以謀出于恢,故下吏不赦,使恢自殺。
當時漢武帝采取王恢的建議,準備進攻匈奴。當匈奴單于準備進入漢朝的埋伏圈內時,當時的一個守衛卻私下向匈奴單于告發了漢軍打算偷襲匈奴部隊的計策,匈奴單于接到告密就馬上下令讓還未抵達漢軍包圍圈的匈奴大軍立刻撤退,就這樣王恢的計策失敗,匈奴未受到任何損失,反而變本加厲的殘害大漢邊境百姓。漢朝馬邑之戰失敗的影響巨大,從此匈奴發狠,四處出兵侵擾漢朝的邊境,致使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匈奴用這個方式來報復漢武帝對他們采取的馬邑之圍。
漢武帝因馬邑之戰沒有成功伏擊匈奴,反而使黎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中深感痛恨與自責,將馬邑之戰失敗的責任全部怪罪于當時提供計策的王恢,王恢不堪忍受,隨即自殺謝罪。從此以后西漢才開始與匈奴進行長期大規模的戰爭。這次戰爭雖然失敗,但也結束了西漢初年以來所信奉的和親政策,而且還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文化交流,也有其積極作用。以上便是史上著名的漢朝馬邑之戰。
馬邑之戰的過程
馬邑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公元前133年農歷六月,漢武帝命大李廣、韓安國、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大王恢、李息率兵從側路準備襲擊匈奴并且切斷后路,目的是一舉消滅敵人。此次作戰漢武帝派遣30萬精兵,并且在出征前,漢武帝同大臣及商人聶壹商議怎么樣誘惑敵人前往馬邑。
馬邑之戰的過程是漫長的,聶壹常年出塞經商在邊境也算小有名氣,聶壹單身一人去會見單于并且假裝投靠他,聶壹對單于說他手下有數百人殺死馬邑縣令簡直易如反掌,等事成之后財物全部歸單于所有,但為了防止漢兵追擊,匈奴必須得派兵前來接應。因為單于貪婪,所以他聽從聶壹的建議,親自率領十萬精兵進入武州塞,聶壹返回馬邑后與縣令商議并且殺死一名囚犯,把他偽裝成縣令的頭顱掛在了城門之上,以此來糊弄匈奴使者。
單于聽到使者的報告,馬上起身率領大軍前往馬邑,當匈奴快要到達馬邑的時候,單于發現此處有牲畜卻沒有人。巧合的是匈奴此時正好攻下一個邊防小亭,俘獲了雁門尉使。威逼利誘下尉使將漢軍的作戰策略全部告訴單于,單于聽后先是大驚又是大喜,并說尉使是匈奴的福星,并封他為大王。漢軍的計劃敗落,單于下令撤退,王恢、李息等人已經埋伏好了準備開戰,得知匈奴退兵后非常驚訝,王恢認為自己的兵力打不過匈奴也就只好撤退。韓安國發現好幾天沒動靜于是就改變原來的作戰方案私自率兵出擊但一無所獲。以上便是馬邑之戰的過程。
馬邑之戰的結果
馬邑之戰又稱馬邑之圍,是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策劃的一場針對匈奴的戰爭。雖然計劃的天衣無縫,但馬邑之戰的結果還是不盡人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殺父后自立為王,為了使匈奴的軍事能力強大起來,冒頓單于長期帶領自己的部隊四處征戰,統一邊境地區的其他部落,但這些滿足不了冒頓單于,他開始帶領士兵侵犯漢王朝的邊界,搞得邊境雞犬不寧。
由于漢王朝剛剛建立,不得不委曲求全同意匈奴提出來的“和親”等不平等要求。這為后來馬邑之戰的結果埋下了伏筆。后來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后,漢王朝在經濟和政治上有了顯著變化,這對匈奴有了很強大的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登基,他決定徹底廢除“和親”這種屈辱的政策。并且對匈奴進行軍事和政治上的打擊,漢武帝派使者去四周部落進行有好交往,壟斷了匈奴和其他部落的聯系。
大王恢的一個商人朋友看到匈奴時常侵犯邊境地帶,于是就跟王恢提出了一個能夠消滅匈奴的計劃,王恢馬上跟漢武帝說了這個計劃,漢武帝同意并且派兵去討伐匈奴,本來萬無一失的計劃卻在要作戰的時候被一個怕死的漢人把計劃全部跟冒頓單于說了,冒頓單于立即帶領部隊撤退。因此馬邑之戰的結果對大漢來說是失敗的,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此次戰爭卻臨陣脫逃的罪名打入地牢,王恢買通太后求情卻沒有用,最后王恢只好以死謝罪,自殺在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