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王子之亂政變結果
第二次王子之亂是1400年朝鮮王朝發生的宮廷政變。在第一次王子之亂后的李芳遠雖然掌握了政權,但是也由此引起了其他王子的不滿,李芳遠遂發動政變,最終成功,逼迫時任國王定宗退位,即位為太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第二次王子之亂政變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第二次王子之亂政變起因
1398年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后,李朝太祖李成桂退位,其次子李芳果即位是為朝鮮定宗,但是政權卻掌握在李芳遠手中。太祖的四兒子李芳干也垂涎王位,于是和李芳遠交兵。
第二次王子之亂政變過程
1400年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李芳遠和四兄李芳干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由于得到大臣的支持,李芳遠獲勝。
第二次王子之亂政變結果
在這次戰斗中取勝的李芳遠已經不再甘心于幕后操縱,于是從李芳果手里接過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政變后,李成桂自開京出奔,直逃老家咸興,皈依佛門,并居住在幼年的潛邸(咸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后,太祖棄位,奔于咸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后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
兩次王子之亂反映了李氏朝鮮早期政制紊亂、宮廷傾軋的狀況。李芳遠即位后,吸取教訓,廢除了由王子統領私兵的制度,確立了王位父子相傳的繼承法則。
第二次王子之亂之李芳遠
李芳遠(韓語:이방원 ;1367.05.16-1422.05.10),即朝鮮太宗(韓語:조선 태종),字遺德, 李氏朝鮮第三代君主,朝鮮王朝第一任國王。朝鮮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母親為神懿王后韓氏。
李芳遠在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的過程中功勞頗大。李成桂即位后,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曾以兩次王子之亂的方式,鏟除異己,進而繼位。李芳遠在位期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永樂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太宗傳位于朝鮮世宗。
永樂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在漢城泉達坊新宮去世,在位十八年,在太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明朝賜謚號為恭定,朝鮮為太宗上謚號為恭定圣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廟號太宗,葬于獻陵 。
第二次王子之亂之李芳果
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恭愍王六年,1357) 七月,出生于咸興歸州洞的李成桂私邸 (太祖潛邸咸興本宮) 。仕高麗,官至將相。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麗,李芳果受封為永安君、官拜義興親軍衛 節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遠在都城舉兵發難,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被殺。其時李芳果居長(長子李芳雨已死),于是冊封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禪讓于景福宮勤政殿。是為李朝定宗。李芳果即位 后,實際操縱政權的是擁有兵權的五弟李芳遠。即位當年,李芳果便離開了充滿血腥戾氣的漢城,回到高麗故都 開京,先后居住在高麗故宮壽康宮、昌樂宮中。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喜好在開城宮中玩擊球之戲。吸取高麗朝 臣專擅的教訓,在定宗年間的1399年三月,李朝頒布了《奔競禁止法》,抑制官人權貴勢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開城發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這一次,李芳遠已經不甘心當幕后國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擁戴下,李芳果在開城壽昌宮內傳位于 太宗,十二月上尊號為"仁文恭睿上王"。永樂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于開城仁德宮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賜謚為"恭靖" (敬事供上曰恭;寬樂令終曰靖)。 葬興教洞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