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都首爾的歷史
首爾是韓國最大的城市,國際化大都市。正式名稱為首爾特別市,前稱為漢城。首爾位于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朝鮮半島的中部,是韓國的首都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不含溢出之衛星都市區、僅行政區內人口即達1000多萬。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韓國首都首爾的歷史。
首爾歷史超過二千年。自從公元前18年百濟國都慰禮城始建,就開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都的地位,此后,今日的首爾一直都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家必爭之地。
首爾最早的名稱是 南京,于高麗文宗23年(即1068年)時命名,到恭愍王時的1356年,開始遷都往南京,但其后中斷。此后,在禑王、恭讓王時亦再提及過遷都南京的事。
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王朝,1394年遷都 漢陽,即今日之首爾。此后,漢陽一直都是朝鮮的首都。日據時代,漢陽降格為漢城府,直到與開城府一同被并入京畿道為止。
1945年復國后,再度從京城改稱為 서울,(英譯Seoul)”。朝鮮戰爭爆發后,原 漢城(今首爾)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愿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韓國光復之后,獨立政府1948年起使用韓語固有詞“서울”(音譯:首爾),無漢字名稱。故中國等繼續使用李朝漢字名 漢城稱呼。
1949年提升為特別市之后。首爾也不斷向周邊原屬京畿道的地區擴張,直到1973年為止。漢城在1988年曾舉行過奧運會,2002年亦與日本 東京合辦世界杯,漢城承辦了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的開幕式。2005年 1月19日,時任的李明博正式宣布서울的中文譯名改為 首爾,并通知中國政府。
2005年1月19日起用首爾為漢字名稱前首爾是朝鮮半島唯一沒有漢字名的城市。首爾是大韓民國的首都,也是韓國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多萬,是世界最大都會區之一。
史前時期
在公元前5千年到前3千年間就已有人在今日的江東區巖寺洞定居。
傳疑時期
首爾位于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最早為傳疑時代的真番,辰國等后被統稱為三韓部落的棲居地。 史記云:“真番旁辰國。”
漢晉時期
漢武帝滅亡衛氏朝鮮以后在元封三年(前108年)在此處設立真番郡,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郡治霅縣在首爾市一帶。首爾所在的真番郡后來為魏晉時期的帶方郡。
百濟時期
今天的首爾(時稱漢城)東南在古代曾經是百濟王國的都城,稱慰禮城、漢山城。史書記載百濟王“烝土筑城,作樓閣臺榭,無不壯麗”。百濟比流王二十四年,內臣佐平優福據城反叛,王發兵討之。當日的慰禮城遺址,就在今日松坡區的奧林匹克公園內。現時公園還遺有當年的數幅城墻,被稱為夢村土城。真平王三十年,高句麗以兵六千攻百濟,戰于漢山城,新羅朱珍領甲卒三千來援,大破麗兵。
統一新羅
百濟亡國之后,漢城地區被新羅占領,名字先后改為漢山州、漢陽郡。新羅憲德王十七年,溟州郡王金周元子之子金憲昌謀叛欲立都于漢陽,北漢山州都督聰明擒誅之。
高麗時期
在高麗時期,由于漢陽位處于朝鮮半島的心臟地帶,鄰近漢江,掌握了國家的命脈,所以11世紀時漢陽被封為王京(開京)之外的“小三京”之一。 高麗文宗二十三年創新宮于南京。肅宗元年,大臣金謂磾請遷都南京。肅宗六年置南京,九年建成南京宮闕。忠烈王九年,王與公主(元世祖女)獵于南京,此后屢次巡幸。辛禑王八年(1382年)八月高麗遷都漢陽,九年二月還都開京。恭讓王二年(1390年)以裵克廉監修漢陽宮闕,七月遷都漢陽,命安宗源、尹虎留守松京。三年二月,恭讓王遷都至漢陽,后仍還都開京。
朝鮮時期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之后,覺得高麗的王京(今朝鮮開城)王氣已經十分薄弱,于是由權仲和、鄭道傳等人擇定佳地,在1392年開始在漢江之北的漢陽營建新都。這里山環水抱,北有北漢山、北岳山,東有洛山和龍馬山,西有仁王山,南有南山和漢江以南的冠岳山,漢江自東向西環抱城南,呈龍砂水穴“山水襟帶”的上好風水格局。城內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兩班衙署、道路。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Hanyang,한양),并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eong,한성)。在朝鮮王朝時期,漢城又稱“都城”、“京”。
明清抗日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爆發。5月2日,留都大將金命元、副元帥申恪率兵千余,屯濟川亭,望見日軍聲勢浩大,不敢拒,悉沉軍器于江中,以匹馬走逃,諸軍皆潰。加藤清正率領日本軍隊度過漢江,攻占漢城。日軍入城前后,漢城遭到很大的破壞。在國王出逃前夕,城中宮殿、社稷、衙署、城門以及宮內珍寶、歷代典籍、文物禮器全部被朝鮮方面焚毀,而宗廟獨存。日將平秀家長盛入城后曾處其中。后長盛焚宗廟,移寓南別宮,指揮諸路之倭向北追擊。1593年4月,日本軍隊撤兵南下,臨行前將城中人民屠戮殆盡。是年11月宣祖國王返京時,宮闕俱燼,荊棘滿城,百官依墻壁以坐,不得不以月山大君舊第為行宮,桂林君家為大內,沈義謙家為東宮,故領相沈連源家為宗廟,以附近大小民家為闕內各司(稱時御所)。光海君時期將宗廟和宮殿擇要修復。
壬辰倭亂之后,漢城又經歷了后金軍(1636年改稱大清)的兩次入侵,即丁卯虜亂和丙子胡亂。丙子胡亂中,仁祖以沈器遠為留都大將,逃往南漢山城。后金兵至漢城后,駐扎于慕華館至南廟一帶,后又于興仁門留屯。皇太極嚴令無得侵掠城中人民,但后金軍隊撤離時掠走了大量人口、金銀、牲畜。后金將領阿敏(四大貝勒之一)羨慕朝鮮宮殿城闕壯麗,一度不愿返回滿洲苦寒之地,被皇太極疑有異圖而猜忌。
隨著清朝剿滅南明勢力,日本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東亞的政局平定,漢陽得以回復昔日的繁榮。在英祖、正祖年間,漢城的人口已經發展到了30多萬。李朝正祖曾經計劃把首都遷到南方新營建的水原城,但是最終由于條件的限制,最終沒有實現遷都計劃。
大韓帝國
朝鮮在1896年的“甲午更張”之后,擬訂了一個皇都振興計劃。迎恩門被拆除,并在原址上仿照法國凱旋門修筑了西洋式的獨立門。在城內修筑了道路、交通、照明設施和新的政府辦公機構。1882年修建了郵政總局。1899年修建了明洞圣堂。1900年,在德壽宮內修建了韓國最早的西洋式建筑——石造殿。1907年拆除了漢城南部和西部的城垣。
日據時期
日據時期,將漢城的名字改為京城(Gyeongseong,경성;Keijō,けいじょう),其地位也由朝鮮中央直隸府降低到了京畿道的一個郡。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后,對京城的市政建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更。
首先,日本對李朝原有的歷史建筑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拆除景福宮內的弘禮門和資善堂等大量古代建筑,并將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向東遷移,在其原址上興建了朝鮮總督府及其附屬建筑群,同時還將慶熙宮改為學校。1911年2月,宣布由朝鮮總督府管轄舉行祭天儀式的圜丘壇,隨后于1913年將其拆毀,在該地建立朝鮮總督府鐵路飯店( 現朝鮮飯店)。日本在京城市內興建了一批建筑,如京城市政廳、朝鮮銀行、西大門監獄、京城帝國大學、本町商業區等。1922年,朝鮮總督府將社稷壇改為公園,1925年修建了“京城駅”(今首爾車站),在漢城南山上興建了日式神社“朝鮮神宮”。韓國一些學者認為,漢城市政廳、朝鮮總督府和朝鮮神宮的平面分別成“大”、“日”、“本”的字樣,破壞了漢城的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