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歷史照片
安慶,古稱舒州,別稱宜城,簡稱"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安慶歷史照片,希望能幫到你。
安慶之名始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yè)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安慶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上段北岸,北緯29°47’~31°17’、東經115”46’~117”44’。長江流經市境200余公里。其四周為:隔江與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澤和安徽本省池州市等地相望,;北、西綿亙大別山南脈,與安徽本省霍山和湖北省英山、蘄春、黃梅等地峰壑相通;東北與安徽本省銅陵市樅陽縣、合肥市廬江、六安市舒城縣等相接。
安慶城始建于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縣之地),而沿邊多警。知府黃干在舒州舊址(今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zhàn)守”;后因戰(zhàn)亂,安慶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廢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墻磚石改筑于宜城(盛唐灣宜城渡之陰)為新安慶府”(治址在今安慶市),并遷懷寧縣治附郭。此地瀕臨長江,易守難攻。從此以后,安慶府治穩(wěn)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zhèn)地名,并與行政區(qū)名稱(府、道、專區(qū)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由于安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安慶同時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門”。故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jié)鎮(zhèn)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安慶同時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安慶地貌豐富多樣,總體特征西北部是大別山中低山區(qū),東南部為長江洲圩灘地,中部丘陵起伏,間有低山、湖泊。各類地形構成是:山區(qū)面積占35.69%,丘陵面積占33.1%,圩區(qū)面積占20.05%,江湖水面占10.58%,長江外灘占0.58%。土壤也呈多樣化,分屬6個土綱、12個土類、25個亞類、94個土屬、147個土種。
看過安慶歷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