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圓明園歷史圖片
歷史上圓明園遭到劫掠曾發生兩次,第一次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第二次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入侵北京,為消贓滅跡,掩蓋罪行再次火燒圓明園。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火燒圓明園歷史圖片,希望能幫到你。
恥辱
圓明園被說成是人民的“恥辱”,每到危機時刻就要往事重提。但問過許多人,當年英法聯軍以什么理由或者說是以什么借口燒毀圓明園,卻沒有多少人答得上來,人們想當然的認為: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不過,難以想像的是,當英國及法國的道德水準只是停留在燒殺搶掠層次之上的時候,他們怎么可能創造出空前繁榮的物質文明;如果他們真的只是像那些當年燒毀羅馬的野蠻人一樣隨便在北京放火,很難想像在他們中間竟會產生出幾乎是不可盡數的思想大師,深刻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許多人注意到,對于英法聯軍當年用于焚燒圓明園的理由,被小心翼翼的掩蓋起來,似乎其中真有什么難言之隱。十多年前有一場火爆的電影,片名就叫《火燒圓明園》,里面的英國人莫名其妙就把圓明園給燒了。其實,對于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的借口,完全可以公開予以揭露,他們用以掩飾其罪行的所謂理由,應該予以堅決駁斥。但在中國的歷史著作當中,對此居然諱莫如深,最多也就只用幾個字提及,一掠而過,好像是害怕泄露什么國家機密。 當人們對事情經過知之甚少時,怎么就可以發表那么多的感概。
言歸正傳,再回到圓明園的問題上去。顯然,有了前面的一段鋪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一段歷史并提出新的解釋。
文明的沖突
被人們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那場戰爭,借用塞繆爾·亨廷頓的話來說,本質上是一場文明的沖突。當時滿清政府與英法兩國激烈交涉的主要焦點是“公使駐京”一項,被清方列為談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天被人們所看重的“利益”,如開放外貿口岸、允許外國人內地旅游、協定關稅、保護傳教士、賠款、領事裁判權等等,對于手操生死予奪大權的皇帝來說,都是可以隨意處置的小事一樁,雙方很快就在這些小事上達成了協議。
后來,皇帝還提出以向西方商人全免關稅等更多優惠來換取英法兩國取消。
在解釋這些史實時,需要從中國傳統的“天下一統”觀念談起,按照這一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但這一觀念必須得到夷狄們的認同,所以,中國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稱之為“磕頭外交”。現在的麻煩在于,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
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在事實上促使“天下一統”觀念的破產,而這種“天下一統”觀念長期以來被人們廣泛接受,與儒家“禮治”思想的結合,就匯成了古代中國獨裁專制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源泉。這一改變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使合法性的來源逐步枯竭。如果有人---盡管是一些犬羊之性的夷狄,可以公然拒絕向皇帝本人磕頭,其他人是否可以同樣效法?如此推導下去皇帝天下共主地位就會搖搖欲墜,那他還能在金鑾殿上穩坐多久?除此之外,公使長駐北京,又被看作是類同古代的“監國”,按照滿清政府當時的理解,駐京外國公使可以在京城里任意收稅,干涉政令,折遷民居衙署,建立高樓,布署各類武器,總之是如同太上皇似的為所欲為。中國淪為外夷監守,自然萬不可行……
歷史的悲劇
在對圓明園被焚毀經過有了一個大致上的了解之后,我們的義憤填膺就不只是指向英法兩國了。皇帝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即使這一準則在中國幾乎沒有多少人遵守。額爾金勛爵在中國,最痛恨那些 “把這一古老文明踐踏在腳下的人”,由他來下令焚毀圓明園,不啻是歷史的悲劇。但無論怎樣,比起中國在那場戰爭中所喪失的150萬平方公里土地,皇帝的圓明園實在算不了什么。 對圓明園的大肆渲染和對國土淪喪的只字不提或是輕描淡寫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英法聯軍放火報復的憤怒譴責與對專制制度野蠻暴行的有意隱瞞同樣構成鮮明的對比,正是通過如此處理,圓明園才能在政治動員中發揮出巨大作用,除一般的激起狂熱情緒之外,還能把社會輿論導向現實政治所需要的主題。
看過火燒圓明園歷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