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長治老照片
長治,古稱上黨、潞州、潞安府等。“長治”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長治久安之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歷史上長治老照片。歡迎欣賞閱讀。
一、長治簡介
長治,古稱上黨、潞州、潞安府等。“長治”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長治久安之意。
長治地處晉東南,晉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環繞而成的上黨盆地中。
長治歷史悠久,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在此首置上黨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一統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郡為其一,市區內留存有古上黨郡署大門上黨門和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中軸線長408米的城隍廟潞安府城隍廟。
長治是全國文明城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 、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曲藝名城[7]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2016年9月,長治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之一。
二、歷史沿革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后并于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后歸趙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并州。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并州。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歸后趙。后上黨郡歸西燕。太和5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后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稱帝于長子,上黨郡歸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國。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于壺關。大業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
唐武德年間(618~627),改上黨郡為潞州,并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歷元年(766),置昭義軍。
五代后唐莊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后晉(936~947),復為昭義軍;后漢、后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興國初(976為元年),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后為潞州。元豐年間(1078~1085),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后為昭德軍。
金代(1115~1234),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
元代(1206~1368),潞州屬晉寧路。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隸平陽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中華民國元年(1912),實行省、道、縣3級制,廢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同年4月,于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守使署;民國5年(1916)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民國13年(1924),撤銷營務處。民國19年(1930),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山西省政府(閻錫山政權)置第三、第五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太行、太岳山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1946年6月,長治市升格為地級市,直隸太行區。1950年3月,長治市改為長治工礦區(縣級)。1952年3月,工礦區復為長治市,并恢復為地級市,由長治專區代管。1953年7月1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1958年,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代管長治市。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轄,設城、郊兩區。1983年9月,長治市轄城、郊兩區和長治、潞城2縣。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消,晉東南地區所轄平順、壺關、黎城、屯留、長子、武鄉、沁源、襄垣、沁縣,劃歸長治市領屬,長治市轄2區11縣(市)。
看了歷史上長治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