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
南京大屠殺指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淪陷后,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四十多天的大屠殺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歡迎欣賞閱讀。
一、南京大屠殺簡介
南京大屠殺指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淪陷后,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四十多天的大屠殺。日軍在南京城內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搶掠、強奸、無惡不作。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超過30萬。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 南京大屠殺期間,《紐約時報》、《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等中外媒體,均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大量的揭露。
戰后,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有19萬;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有15萬,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史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2015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南京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2015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出席并講話。
二、背景
淞滬會戰失利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展開對中國全面大規模侵略。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淞滬會戰。戰役初期,日軍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軍進行戰役側翼機動,11月5日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衛間登陸,中國軍隊陷入嚴峻形勢,戰局急轉直下。
1937年11月8日蔣中正下令全線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上海被日本占領后,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于下達撤退命令過于倉促,后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隨著日軍轟炸機的大范圍轟炸,撤退演變為大潰敗,雖然錫澄線上的江陰保衛戰對阻擊日軍海軍逆江而上進犯內地有重要意義,但南部無錫的快速陷落使錫澄國防線基本沒有發揮作用,使北路日軍主力一路順利到達南京。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處于日軍的直接威脅之下。由于從上海的撤退組織的極其混亂,中國軍隊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組織起有效抵抗。
南京保衛戰
中國統帥部此時深感事態嚴重,在17日和18日三次開會討論南京防御的問題。會議上多數將領認為部隊亟需休整,而南京在軍事上無法防御,建議僅僅作象征性的抵抗,只有唐生智以南京是國家首都、孫中山陵寢所在,以及國際觀瞻和掩護部隊后撤等理由,主張固守南京。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期望保衛首都的作戰對納粹德國的外交調停有利,并且以為能夠等到蘇聯的軍事介入。出于內政和外交上的考慮,蔣介石最終采納了唐生智的建議,決定“短期固守”南京1至2個月,于11月26日任命唐(階級)為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負責南京保衛戰。副司令長則為羅卓英及劉興。[6]
根據堅守南京的決策,中國統帥部在12月初日軍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調集了約13個師又15個團共10萬余人(一說約15萬人)的部隊保衛南京。這些部隊中有很多單位剛剛經歷了在上海的苦戰和之后的大潰退,人員嚴重缺編且士氣相當低落,而新補充的數萬士兵大多沒有完成訓練。唐生智多次公開表示誓與南京城共存亡,對蔣介石則承諾沒有命令決不撤退。為了防止部隊私自過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戰的態度。他下令各部隊把控制的船只交給司令部,又將下關至浦口的兩艘渡輪撤往武漢,還命令第36師封鎖從南京城退往下關碼頭的唯一通道挹江門,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給后來的悲劇性撤退埋下了隱患。
1937年11月20日,中國國民黨政府發表《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政府機關、學校紛紛遷往內地,很多市民也逃離了南京。在6月有101.5萬城鄉居民的南京市,到了12月初的常住人口據估計還有46.8萬至56.8萬人,這還不包括軍人和從前方逃亡到南京的難民。 22日,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僑民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他們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設立一個給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區。29日,南京市宣布承認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并為安全區提供糧食、資金和警察。唐生智還承諾將部隊撤出安全區。1937年12月5日,國際委員會收到日本政府模棱兩可的回復,隨即開始了安全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