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名將劉弘
劉弘(236年—306年 ),字和季(一作叔和 )。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人 。西晉名將,漢末揚州刺史劉馥之孫、曹魏鎮北劉靖之子。劉弘有治世之才,少年時與晉武帝司馬炎私交甚厚。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西晉名將劉弘。
武帝之友
劉弘的祖父 劉馥,在漢末任揚州刺史,任內興修水利,并修造城壘以加強城池的守備,頗有功績。其父 劉靖,在魏歷任黃門侍郎、廬江太守、 大司農等職,他為政能給老百姓帶來便利,有其父的遺風。
劉弘有治事的才能與謀略及處理政務的能力,少年時家居 洛陽,與晉武帝 司馬炎同居于洛陽的永安里 ,又同年出身,二人一起共同學習。后來劉弘因為與武帝是舊識,被任命為 太子門大夫,經屢次升遷后擔任太子 率更令,轉任 太宰長史。
出鎮幽朔
張華很看重劉弘,于是推薦他出任寧朔、 假節、監幽州諸軍事,領烏丸校尉。劉弘在邊疆甚有威惠,使得 寇盜絕跡,被北方的官民所稱贊。朝廷因劉弘良好的功勛與德行,封其為宣城(縣)公。
擊斬張昌
公元 303年( 太安二年), 張昌起義爆發,朝廷下詔轉任劉弘為 使持節、 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統領 前趙驤等討伐 張昌,從方城至宛、新野,大軍所向之地都被平定。
同年,新野王 司馬歆在樊城被張昌擊敗,司馬歆戰死。朝廷于是任命劉弘代替他任 鎮南、都督荊州諸軍事,其余官職如故。劉弘先以南蠻長史 陶侃為大都護,參軍蒯恒為義軍督護,牙門將皮初為都戰帥,命其率軍進據襄陽。張昌合并軍隊圍攻宛,敗趙驤軍,劉弘被迫退屯梁。與此同時陶侃、皮初等人連續擊破張昌,前后斬殺數萬人。等到劉弘到任,張昌害怕而逃跑,他的部眾全都投降,荊州被平定。
當初,劉弘退保梁的時候,范陽王 司馬虓派遣長水校尉張奕領荊州刺史。等到劉弘抵達州治,張奕不接受劉弘代替自己,率兵抗距劉弘。劉弘派軍討斬張奕,并上表請罪,為自己殺張奕辯白。朝廷下詔安撫劉弘,推罪于他人。張昌逃竄至下雋山,劉弘遣軍進討,最終將其斬殺,納降張昌剩余的部屬。
治州有方
叛亂過后,荊州的守宰職位多有空缺,劉弘請求補選官吏,惠帝聽從他的請求。劉弘于是以功勞德行為準,根據他們的才能而補授職務,頗受朝中輿論贊賞。
他將自己任命的官職上報朝廷:以 征士伍朝補任零陵太守、南蠻長史陶侃暫任鎮南府的司馬,讓他論功行賞、參軍蒯恒為山都縣令、牙門將皮初為襄陽太守、沶鄉令 虞潭為 醴陵縣令、南郡郡吏仇勃為歸鄉縣令、尚書令史郭貞為信陵縣令。 朝廷認為襄陽是重鎮,盡管皮初有功,但還是應該慎重,于是任命前任東平太守夏侯陟為襄陽太守,其余的任命都聽從。 夏侯陟是劉弘的女婿,劉弘因此上表認為不應該任人唯親,還是推薦皮初任襄陽太守。朝廷聽從他的建議。
劉弘在荊州時,鼓勵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寬刑省賦,每年都有所積蓄,百姓非常愛戴喜歡他。劉弘曾在夜里醒來,聽到城上 持更的人在嘆息,于是把他叫過來詢問緣由。這個老兵已年過六十,身體瘦弱多病且沒有短襖。劉弘很同情他,于是懲罰了管事的人,立即給了老兵皮袍夾帽,經輾轉交付他手中。按照舊制,峴、方兩處山澤中不允許百姓捕魚,劉弘命令部下馬山澤開放,讓百姓捕魚。又下令說:“酒中所謂的齊中酒、聽事酒、猥酒,用同樣的 曲米,而顯出優劣三等。飲酒應該與三軍同樣薄厚,從今以后不能再加區分。”
公元 304年( 永興元年),益州刺史 羅尚為 李特所敗,遣使向劉弘告急,請求支援軍糧。州郡的 綱紀都認為荊州本身也很貧乏,只送零陵的米五千斛接濟羅尚。但劉弘說道:“諸位都沒有細想啊。天下一家,彼此都沒有差別,我現在將糧食給他,那就沒有西邊的憂患了。”
當時有十多萬戶流浪的人在荊州,長期在異鄉自身貧窮,大多都做了盜賊。劉弘于是給他們田種糧食,提拔其中的賢才,根據他們的能力逐級任用。
還有樂官的 伶人,為了避亂大多逃到荊州,有人勸劉弘可以讓他們作樂。劉弘說道:“當年 劉景升(劉表)因為禮壞樂崩,于是命 杜夔為天子合樂,樂成之后,想讓他在庭上奏演。杜夔說:‘為天子合樂而在庭上演奏,恐怕不是本意。’我常常為之嘆息。現在主上蒙塵,我不能展效臣節,就算有家伎,還不適合聽,何況是御樂呢!”于是下令郡縣,讓他們好生安慰,等到朝廷旋返,再送還本署。
朝廷根據平定張昌的戰功,應該封劉弘次子一人為縣侯,劉弘上疏堅決推辭,惠帝同意。進授他為 侍中、鎮南大、 開府儀同三司。
威行南服
公元 305年(永興二年)八月,劉弘在宛城驅逐了 平南、彭城王司馬釋。在之前, 張方挾惠帝至長安,河間王 司馬颙挾持了惠帝后,于十月下詔命劉弘為 劉喬的繼援,誅討 劉輿兄弟。劉弘先給劉喬及司空、東海王 司馬越去信,想讓他們之間消解怨恨停止軍事行動,共同輔佐王室,但雙方都不理會。劉弘又上奏說:“自從近年戰亂迭起,猜疑災禍一起出現,疑忌仇隙在 宗室之間出現,災難禍患延續于宗室后代身上,今天是忠于王室的,明天就成了反叛王室,是非反復變化無常,輪流成為興起戰事的首領。有歷史記載以來,骨肉相殘的災禍沒有像現在這樣的,臣對此感到十分悲傷!現在邊疆沒有預防發生變動的儲備,中原卻有相當的困厄,輔助王室的重臣,不考慮國家的命運,卻以競爭長短為能事,自相殘殺。萬一四邊夷人乘虛而制造變亂,這也正是兩個猛虎相爭斗而自然成為 卞莊的獵物。臣認為應該趕快發布公開詔書,命司馬越等人解除猜忌仇怨,各自保持自己所分管的職位和封地。從今以后,如果有不接受詔令,擅自動用軍隊挑起事端的人,天下共同來討伐他。”當時司馬颙剛剛進抵 關東地區,要倚靠劉喬作為幫助,因而不采納劉弘的進言 。 劉弘認為張方殘暴,知道司馬颙必敗,于是派參軍劉盤為 都護,率領所轄各軍隊接受司馬越的指揮 。
當時時天下大亂,劉弘專督 江漢地區,在南方很有威信。前廣漢太守 辛冉對劉弘說 縱橫割據之事,劉弘大怒,將其斬首。河間王司馬颙遣 張光為順陽太守,南陽太守 衛展對劉弘說:“彭城王(司馬釋)之前東奔,有不軌的言論。張光,是太宰的腹心,應該斬張光來表明自己的所屬。”劉弘不聽,說道:“ 宰輔的得失,怎么是張光之罪!危害別人求得自安,這不是君所做的。”衛展因此深以為恨。
陳敏攻揚州時,引兵想要西上,劉弘于是解南蠻校尉職,將其授予前北軍中候蔣超。自己則統領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率大軍屯于 夏口。又遣治中何松統領建平、宜都、襄陽三郡之兵,屯駐巴東,為羅尚的后繼。再加南平太守 應詹為 寧遠,督三郡水軍,作為蔣超的后援。
陶侃與陳敏同郡,又是同年的舉吏,有人在劉弘面前離間陶侃,劉弘卻沒有聽信。于是以陶侃為前鋒督護,委托以討陳敏的任務。陶侃遣子及外甥為人質,劉弘安慰他們,將他們放回。陳敏因此不敢打荊州的主意。
深受追思
公元 306年(永興三年),朝廷下詔升任劉弘為 車騎,開府及其余官職如故。劉弘每有人事任免的調動,都是親自寫信給荊州的 守相,誠懇仔細的 囑咐他們,所以人們即感動又興奮,爭相歸附他,都說:“能夠得到劉公一紙親筆信,勝過做十個部從事。”當時劉盤已回師,劉弘自認為年老多病,準備卸下荊州刺史及南蠻校尉之職,把它們分授給自己的部屬,但還未來得及上表遜位,他便病逝于 襄陽,荊州的官吏百姓都感到嗟吁痛惜,好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樣。
當初,成都王 司馬穎南逃時,想要回到自己的封國,劉弘命人抵御。等到劉弘去世時,他的 司馬郭勱企圖推舉當時尚在新野的司馬穎為主,劉弘之子劉璠追從其父的遺志,身著孝服率領州府的軍隊討伐郭勱,在濁水將其斬殺,襄、沔地區得以安寧平定。起初,東海王司馬越懷疑劉弘和劉喬對自己有二心,雖然對他們進行調度,但內心忐忑不安。等到劉弘抵御司馬穎,劉璠又斬郭勵后,朝廷贊賞他們的行為。司馬越親筆寫信贊美劉璠,上表朝廷追贈劉弘新城郡公, 謚號元 。
后來,劉璠被征召入朝任 越騎校尉, 南夏地區便逐漸混亂。父老百姓追念劉弘,即使是《 詩經· 甘棠》中詠頌 召伯,也不如荊州百姓對劉弘的懷念。
歷史評價
司馬衷:文武兼資,前委方夏,宛城不守,咎由趙驤。所遣諸軍,克滅群寇, 張奕貪禍,距違詔命。致討,傳首闕庭,雖有不請之嫌,古人有專之之義。其恢宏奧略,鎮綏南海,以副推轂之望焉。
傅暢:于時天下雖亂,荊州安全。弘有劉景升( 劉表)保有 江漢之志,不附太傅 司馬越。
孫盛:自靖( 劉靖)至弘(劉弘),世不曠名,而有政事才。
房玄齡:①古者明王之建國也,下料疆宇,列為九州,輔相玄功,咨于四岳。所以仰希齊政,俯寄宣風。備連率之儀,威騰閫外;總頒條之務,禮縟區中。委稱其才,《 甘棠》以之流詠;據非其德,仇餉以是興嗟。 中朝叔世,要荒多阻,分符建節,并紊天綱。和季(劉弘)以 同里之情,申 盧綰之契,居 方牧之地,振 吳起之風。自幽徂荊,亟斂豺狼之跡;舉賢登善,窮掇孔翠之毛。由是吏民畢力,華夷順命,一州清晏,恬波于沸海之中;百城安堵,靜寢于稽天之際。猶獨稱善政,何其寡歟!《易》云‘貞固足以干事’,于鎮南見之矣。 ② 和季承恩,建旟南服。威靜荊塞,化揚江澳。戮力天朝,匪忘忠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