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還鄉的成語故事
衣錦還鄉舊指富貴以后回到故鄉。含有向鄉里夸耀的意思。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衣錦還鄉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衣錦還鄉的成語故事: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人不忍”錯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后因“火燒阿房宮”后想“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一方面想當帝王,一方面也想當人人羨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衣錦還鄉】yī jǐn huán xiāng"衣"舊讀yì。《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
【釋 義】衣:穿(衣:舊讀yì,穿衣);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還:回;鄉:家鄉。衣錦還鄉,古時指做官后,穿了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向親友夸耀。指富貴以后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也說衣錦榮歸。.舊指富貴以后回到故鄉。含有向鄉里夸耀的意思。
【出 處】唐·姚思廉《南史·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
【近義詞】 葉落歸根、衣錦榮歸、榮歸故里
【反義詞】 離鄉背井
相關人物介紹: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于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會稽游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長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九月,會稽太守殷通對項梁說:“江西人全都造反,這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刻,我聽說先發制人,后發為人所制,我準備發兵,想要用你和桓楚為將。”當時桓楚在大澤逃亡,項梁說:“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只有項羽知道。”于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后又進來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說:“把項羽召來,讓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后,項羽在項梁的指示下將殷通殺死。項梁手里提著郡守的頭,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羽連殺將近一百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發動吳中之兵起事。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們分別做校尉、侯、司馬。于是項梁做了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去巡行占領下屬各縣。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陳勝被殺,項梁召集部下議事,居巢人范增前來告訴項梁,如果不立楚國后人而自立,一定不會長久。于是項梁聽取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立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
項梁統軍于東阿大破秦軍,別遣項羽、劉邦攻城陽,破秦軍于濮陽東,秦軍被迫退入濮陽城內,項羽、劉邦又率軍攻定陶,斬殺秦將李由。項梁連破秦軍,非常驕傲。而此時秦派了大量的援軍支援章邯,章邯在得到援軍后突襲項梁,項梁兵敗被殺。項羽和劉邦攻陳留不下,于是商議退軍,項羽引軍駐扎彭城西,劉邦駐軍于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