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的成語典故
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鷸蚌相爭的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鷸蚌相爭的成語典故: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游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于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么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他要講什么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
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只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只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
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
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后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么,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成語】: 鷸蚌相爭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近義詞:兩虎相斗、漁人得利、兩敗俱傷、
反義詞:和衷共濟、同舟共濟
成語:這則故事后來演化為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示例:
元·尚仲賢《氣英布》2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自己漁人得利。”
“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三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2、定語;含貶義,是指一方和另一方的爭執使得兩邊都不得力。
相關人物介紹:
蘇代,戰國時縱橫家。東周洛陽人。蘇秦族弟。初事燕王噲,又事齊愍王。還燕,遇子之之亂,復至齊、至宋,燕昭王召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厲、辟、鵠,并游說。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厲,《戰國策》、《史記·蘇秦傳》皆同,唯譙周《古史考》、魚豢《典略》為異。《索隱》云:"蓋按蘇氏譜云然也。"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蘇代》。
楚國攻打韓國的雍氏(地名),韓國向西周調兵征糧,周天子感到十分苦惱,跟蘇代(戰國洛陽人,蘇秦弟)商量。蘇代說:"王不必煩惱,臣能替大代王解決這個難題,臣不但能使韓國不向西周調兵征糧,還能讓王得到韓國的高都(又作郜都,在今河南省洛陽縣西南)。"周王聽了這話,非常高興的說:"如果賢卿能為寡人解難,那么以后寡人的國事都聽從賢卿的意見。"
于是蘇代前往韓國,拜見相國公仲侈說:"難道相國沒有聽說楚國的計劃嗎?楚將昭應曾對楚懷王說:'韓國因連年爭戰,兵疲馬困,倉庫空虛,沒有力量固守城池。假如我軍乘韓國糧食不足時,率兵攻打韓國的雍氏,那么不用一個月就可以占領雍氏了。'如今楚國圍雍氏已有五個月,可是仍然沒能攻下,這也證明楚國已疲憊不堪,而楚王也開始懷疑昭應的說法。現在相國竟然向西調兵征糧,這不是明明告訴楚國,韓國已經精疲力竭了,昭應知道以后,一定會請楚王增兵包圍雍氏,雍氏就守不住了。"
公仲侈說:"先生的見解很高明,可是我派的使者已經出發了。"
蘇代說:"相國為什么不把高都送給西周呢?"
公仲侈很生氣的說:"我不向西周調兵征糧已經夠好了,憑什么還要送給西周高都呢?"
蘇代說:"假如相國能把高都送給西周,那么西周一定會與韓國邦交篤厚,秦國知道后,必然大為震怒,而焚毀西周的符節(在春秋戰國時代,使者出使都要帶符節,以便核對驗證,所以焚燒符節,就代表兩國斷絕邦交),斷絕使臣的往來。換句話說,相國只要用一個貧困的高都,就可以換一個完整的西周,相國為什么不愿意呢?"
公仲侈說:"先生的確高明。"
于是公仲侈決定不但不向西周調兵征糧,并且把高都送給西周,楚國也就退兵而去。
魏相田需死了,楚相昭魚(即昭奚恤)對蘇代說:"田需死了,我擔心張儀、薛公(戰國趙人,曾隱居于賣槳人家,為魏公子無忌所敬重)、公孫衍等人中有一人出任魏相。"
蘇代說:"那么你認為由誰作魏相,對你比較有利呢?"
昭魚說:"我希望由太子(即后來的魏昭王)自己出任宰相。"
蘇代說:"我為你北走見魏王,必能使太子出任宰相。"
昭魚說:"先生要怎么說呢?"
蘇代說:"你當魏王,我來說服你。"
昭魚說:"那我們現在就試試。"
蘇代說:"臣這次由楚國來時,楚相昭魚非常擔憂,臣問他:'相國擔心什么?'昭魚說:'魏相田需死了,我擔心張儀、薛公、犀首(原為古官名,因公孫衍曾任此官,后為公孫衍別稱)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宰相。'臣說:'相國不用擔心,魏王是位明君,一定不會任用張儀為相,因為張儀出任魏相,就會親秦而遠魏;薛公為魏相,必會親齊而遠魏;犀首為魏相,必會親韓而遠魏。魏王是明君,一定不會任命他們為相。'臣又說:'最好由太子自己出任宰相,因為他們三人知道太子早晚會登基為王,出任宰相只是暫時性的,為想得到宰相的寶座,他們必會極力拉攏與自己親近的國家與魏結交,憑魏國強大的國勢,再加上三個萬乘之國的盟邦極力靠攏,魏國必然安全穩固,所以說不如由太子出任宰相。' "
于是蘇代北去見魏王,惠王果然任命太子為宰相。
上文的薛公不一定是賣漿的薛公,指封地在薛的孟嘗君可能性更大。賣漿薛公如果在當時就有成為魏國相國的資格,不可能數十年后長平之戰時,仍然不為人知。而孟嘗君曾任秦相、齊相,并于魏昭王時為魏相,資格比賣漿薛公高得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