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介紹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介紹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 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
結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因為沒能再次得到兔子,農民自己淪為了宋國的笑柄。
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啟示
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
主要批評
不勞而獲的人,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把偶然的事件當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是諷刺那些不通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卻想有回報的人。同時也說明當時政策的腐敗,諷刺官員的愚笨。
揭示道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主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相關典故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韓非子,闡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來建立適當的政策與設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認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適不適合當前社會。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宋國有個農夫,有天在耕作時,看見一只兔子跑過來。那只兔子可能太驚慌了,沒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樹,把脖子撞斷死了,農夫便不勞而獲地得到那只兔子。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送上門來。結果從此以后再也沒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讓自己成為全宋國的笑柄。所以,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守兔之人,根本會徒勞無功。后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守株待兔」,用來比喻拘泥守成,也用來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
作者簡介
韓非,雖然不善言談,但是善于著述。韓非與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子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著作有《韓非子》等。
韓非對韓王講述這個寓言故事的目的是勸誡韓王不要死守陳規,要變法、改革。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等一系列的文章,這些作品后[1]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秦國出兵逼迫韓非來秦,韓非在秦王問計時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因不滿姚賈進為上卿,誹謗于嬴政,姚賈知道后懷恨在心,進讒加以陷害,后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看了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