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于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關于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每次撤退時,他卻跑在最前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人是鮑叔牙呀!”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不久之后,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腰帶,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
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得非常好。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牙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于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鮑叔牙推薦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干,而贊美鮑叔牙能了解人。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關于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背景
管仲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后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并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農業、手工
業發展的政策。
鮑叔牙
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于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
管鮑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里年老的母親。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君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公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君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后來,小白當上了齊侯,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君,就讓魯國把公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上卿,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上卿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范的國家制度,還善于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上卿。”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么還能讓他當上卿?”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公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于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上卿,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愿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看了關于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