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語故事簡介
大器晚成原意"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鐘)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器晚成的成語故事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大器晚成的成語故事
故事(一)
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于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尸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 尉。后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后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釋讀大器:古時指貴重的器物,現比喻大才。晚:長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期的雕琢才能制成(此句改為:原意是鑄造越大個頭的鑄件(如鼎、鐘)所需要冷卻凝固時間就越長,冷卻時間足夠長,鑄件方能“成器”)。現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
出處《老子》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故事(二)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崔琰的人,劍法很好,他特別喜歡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除了舞刀弄棒,學問上一竊不通。一次,他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主人讓管家出來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無暇閑談。”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沒知識,感到無比羞愧,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成為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從此,崔琰虛心拜師求學,學問逐漸增多起來;當時獨霸北方的袁紹就把他招為謀士。袁紹被曹操所滅后,曹操久聞崔琰才干,勸崔琰歸順自己。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今臨漳鄴鎮)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兒子曹植為太子。崔琰說:“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們也不服,這就種下了禍根。縱觀古今,因為廢長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殘還少嗎?請主公三思而行!”其實曹植還是崔琰的侄女婿,但盡管是親屬,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成,親友們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他憑自己的經歷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器的。”后來,崔林果然成才當上了大官。
釋讀這個成語原意為大才需經過長期磨煉方有成就。現指成名較晚的人。
大器晚成的成語資料
解釋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這是今天的通常解釋。究《老子》引文的原意,當是指最能夠裝東西的器物反而不裝東西。參見著名語言學家王光漢的大著《詞典問題研究》中《“大器晚成”初義辨》一文。
出處:《老子》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勉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1]勉,通“免”,本意為“不需要”,大器不需要刻意求成。后訛為晚。
示例: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的。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近義詞: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義詞:年輕有為,青年才俊,年少有為。
歇后語:百歲掛帥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年紀大才成才。
看了大器晚成的成語故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