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舉目張的成語故事簡介
綱舉目張比喻條理分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綱舉目張的成語故事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綱舉目張的成語故事
呂不韋(曾在邯鄲經商)曾為秦朝的相國。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國家的理論。他在“用民”一文中說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義服人,其次是以賞罰治人。”
他接著寫道:如果“義”不足以讓人民為國家效力而死,“賞罰”不足以讓人民棄惡從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呂不韋說,在禹的時代,天下有成千上萬的諸侯國,到商湯時至少也有三千,這些諸侯國所以沒有存在下去,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人民的關系。
呂不韋又說,人民不聽君主的話,不受國家的使用,是因為賞罰不嚴。如果說商湯和武王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家,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呂不韋總結說,人民所以聽憑國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這就是:“用民有紀有綱,壹引起紀,萬民皆起;壹引起綱,萬目皆張。”這里說的紀和綱,也就是調動人民積極性,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
“綱舉目張”這個成語,便由呂不韋的這一論點演化而來。綱,指網上的大繩;目,即網眼。意思是說,提起網繩網眼就會全部張開。人們常用此典故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關鍵。
綱舉目張的成語資料
成語條目:綱舉目張
成語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
成語簡拼:gjmz
成語注音:ㄍㄤ ㄐㄨˇ ㄇㄨˋ ㄓㄤ
成語解釋:綱:魚網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條理分明。
成語其他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補語、分句;比喻條理清楚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提綱挈領
反義詞:輕重倒置
同韻詞:規圜矩方、本地風光、蘭桂騰芳、一人拼命,萬夫難當、跗萼聯芳、雪上加霜、重金襲湯、走鄉隨鄉、野調無腔、深入膏肓......
成語謎語:撒網
歇后語:船頭上撒網
英語翻譯:Once the key linkis grasped; everything else falls into place.
日語翻譯:網(あみ)の網を持ち上げさえすれば網の目はおのずから開(あ)いてくる
法語翻譯:disposer avec clarté et logique <arranger avec ordre et méthode[1-2]
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成語示例
1、有句古語,“綱舉目張”。拿起綱,目才能張,綱就是主題。(毛澤東《善于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
2、這類知識浩如煙海,但只要‘提綱挈領’,抓住了那個綱,就可以‘綱舉目張’,讓我們理解它的梗概。”(秦牧 《藝海拾貝·文學藝術與自然科學》)
看了綱舉目張的成語故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