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致千金的成語故事
《史記·貨殖列傳》:"﹝ 范蠡 ﹞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言 范蠡 經商,一再家累巨萬。后用為發財致富之典實。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致千金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三致千金的成語故事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出生在大約公元前536年,距現在約2500多年,出生地在宛(現在河南南陽一帶)。大約于公元前448年去世,“無疾而終”,是“老死”的。他被大家尊敬地奉為中國商人圣祖。
范蠡出身貧寒,但從小就聰敏、機智。他年青的時候,學**勤奮,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胸有大志,能文能武,無所不精;真是個杰出的人才。但是在當時,楚國貴族專權,政治混亂,當政的官吏們看不上平民的范蠡,他沒有發揮才能的機會。公元前498年前后,在范蠡三十八歲左右時,他聽到越國最需要人才,就離開了楚國到越國。
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在現在浙江嘉興一帶打了大仗,歷史上叫“槜(讀音:最)李”之戰。吳國被越國打敗,吳王闔閭在戰斗中死了,兩國就此結下了大仇。公元前494年,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聚集了大軍,發誓報殺父之仇,與越國在夫椒(今太湖中的無錫馬山一帶)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五千兵卒逃入會稽山,被吳國大軍團團包圍。越王勾踐在此窮途末路的時候,起用了范蠡。在越國生死存亡的千鈞一發時刻,范蠡向越王獻計獻策,向吳國議和投降,保存住越國。議和后,他又向越王勾踐提出越國今后生存的謀略:一是當前一定要忍辱負重,以“奴婢”的樣子為吳王做事,以得到吳王的寬恕,使越國能得到保存。二是回到越國,一定要勵精圖治,強盛越國。三是想方設法、抓住機會打敗吳國,將吳國滅亡。范蠡的謀略得到越王勾踐的贊同。越王封范蠡為上大夫,照他的計謀行事。
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著做奴婢的屈辱,辛苦地做著奴仆的勞役,麻痹了吳王夫差,竟然得到他的“寬恕”。三年后歸國,他與越國的大夫文種等人,擬定興越滅吳九個策術,策劃和組織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后,恢復了元氣、強悍的越國最終打敗并滅了吳國。范蠡為越王勾踐效力了二十余年,強盛了越國,直到將吳國滅亡,成就了越王霸業,被尊為上。
就在越國舉國歡慶的時候,范蠡卻急流勇退,離開越王。他打點包裝了細軟珠寶,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始終未再回越國。
范蠡乘船飄海到了齊國,改姓更名,自稱“鴟(讀音:吃)夷子皮",在海邊耕作。一家人吃苦耐勞,努力生產和經營,合力治理產業。范蠡將在越國發展經濟所積累的經驗,用到了家產的治理,使家產得到很快的發展。不久,積累財產達到了幾十萬。齊地的老百姓聽到、看到他如此賢能,一致推他做了國相。范蠡做國相的成績很好,但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范蠡嘆息著說:“住在家里就積累千金財產,做官就達到卿相高位,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不吉祥。”于是歸還了相印,將自己的家產全部散發,送給了親朋好友、同鄉鄰里,悄悄地離去,到現在山東定陶的地方住了下來。他認為定陶是當時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經營生意是一定可以發財致富的。他又改姓朱,自稱陶朱公(居住在定陶的姓朱的先生)。他一面親自耕種畜牧,一面抓住時機將貨物買進賣出,以獲得利潤。過了不久,家資又積累到千萬。陶朱公的聲譽揚名天下。
范蠡后來年老力衰,家產由他的子孫來經營,子孫們繼承了他的事業并有所發展,終致成了巨富。范蠡曾經三次搬家,名揚天下。他的離開和定居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到哪兒就在那兒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民眾都尊敬地奉陶朱公為財神,稱他是我國儒商之鼻祖。
我國歷史學家司馬遷稱贊他說:“范蠡三次遷移都有榮譽和名聲。大家都說,對國家他是忠心耿耿的大忠臣;他又以他的智慧保全了他的一生;他的經商之道使他成為了巨富,揚名天下。做人做到這樣,真是難能可貴呀!”
以上史實在《史記·貨殖列傳》、《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都有翔實的記載。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贊揚了范蠡的能干和好善。“三致千金”作為有名的成語流傳于世。
三致千金的成語解釋
三致千金sān zhì qiān jīn
《史記·貨殖列傳》:“﹝ 范蠡 ﹞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言 范蠡 經商,一再家累巨萬。后用為發財致富之典實。
宋 梅堯臣 《依韻和誠之淮上相遇》:“幾年三致千金富,今日重追二 謝 風。”
看了“三致千金的成語故事”還想看:
1.古代經典創業故事
2.關于二年級正能量故事
3.古代商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