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
導讀:人們常在成語“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風聲鶴唳”四個字,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堅統一北方后,強征北方各族人民,組成八十七萬大軍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苻堅先派他弟弟苻融率軍二十五萬為先鋒,從長安向東進發。九月苻堅親率大軍進駐項城,并下令先鋒軍向東晉在淝水西岸的重鎮壽陽展開進攻。
東晉遂派謝玄等統率八萬將士迎戰苻堅;另派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可惜壽陽失守,水軍部隊只得在離洛澗二十里處駐扎下來。苻堅得知秦軍攻下壽陽,便把大軍留在項城,只率八千輕兵趕至壽陽。他自以為勝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勸晉軍投降。但朱序卻將秦軍虛實告知晉軍。晉軍將領謝玄根據朱序所報部署,突襲駐在洛澗的秦軍前哨陣地,殲滅秦軍萬余人;接著晉主力挺進至淝水東岸,與秦軍對峙于淝水。苻堅登上壽陽(今安徽壽縣)城樓,見晉軍陣營嚴整,又遠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軍,心中畏懼。
當時秦軍貼水布陣,謝玄要求秦軍稍退,讓晉軍渡過淝水進行決戰。苻堅以為可以乘晉軍半渡時進行偷襲,便一口應允。豈料秦軍皆是強征得來的烏合之眾,人心浮動,將士厭戰,加上從前的晉軍降將朱序乘機高呼:“秦軍敗了。”于是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東晉軍隊乘勝追擊,大敗秦軍。苻堅在逃跑途中,聽到風聲鶴唳(lì),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戰爭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前秦政權很快瓦解,東晉得于偏安江左。
人們常在成語“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風聲鶴唳”四個字,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相關閱讀:
晉孝武帝司馬曜(362年-396年),字昌明,東晉的第九個皇帝,在位時間是372年至396年。他是晉簡文帝的第三個兒子,晉安帝和晉恭帝的父親,母李陵容。司馬曜四歲時被封為會稽王,372年被立為太子,同年晉簡文帝逝,他繼位,當時才11歲。第二年立年號為寧康。一開始由太后攝政。14歲時開始親政,改年號為太元。當年他改革收稅的方法,改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稅。383年前秦進攻晉,在淝水之戰中大勝。晉孝武帝即位時由于稅賦改革與謝安當國,被稱為東晉末年的復興,但謝安死后司馬道子當國,以及晉孝武帝嗜酒成性,優柔寡斷,導致政局再度陷入混亂。晉孝武帝由于對他當時寵信的張貴人開玩笑,說要廢棄她,導致當晚張貴人一怒之下殺了他。死后葬于今江蘇南京的隆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