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識丁成語故事
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成語作為語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語,形象生動,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目不識丁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目不識丁成語故事的典故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么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丁財主心里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么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里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么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
目不識丁成語故事的啟示
宋代另一個學者孔平仲,在《續世說》中卻認為:“一丁字應作一個字。因篆文丁與個相似,誤作丁耳。”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俗考》中也說:“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祖唐書。以出處考之,乃個字,非丁字。蓋個與丁相類,傳寫誤焉。”所以,有相關人士認為,問題很明白,唐書原文如果是“不如識一丁字”,意思顯然不夠通順。為什么不說“一天字”或“一人字”呢?其實,不管用什么字都很牽強,只有說“一個字”才最為妥貼、最為通順。故而,有學者認為,近千年間,人們以訛傳訛,變成了習慣,大家也完全懂得了這成語的含義,事實上“目不識丁”的說法一定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一種“約定俗成”。
小朋友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認認真真,多學點東西對你的未來是會有好處的。
目不識丁成語故事的延伸
【注音】mù bù shí dīng
【出處】宋·洪邁《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祖《唐書》。”
【解釋】丁:表示最簡單的字。目不識丁: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近義詞】胸無點墨、不識之無
【反義詞】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兩腳書櫥
【年代】古代
【例句】原來~的他,經過兩年學習已經可以讀報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