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干盜書的成語典故
蔣干盜書,成語典故。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
蔣干盜書的成語典故:曹操給周瑜下了一道降書,周瑜見書,撕得粉碎。周瑜的老同學蔣干在曹操手下當謀士,他自告奮勇去東吳勸降周瑜。這天,周瑜和部下商議破曹計策,有人報告蔣干來了。周瑜一聽,就知道蔣干來作說客,眉頭一皺,向部下說出了自己的妙計,然后笑著出帳迎客。周瑜挽著蔣干的手進帳,并設宴招待。
待眾將到齊后,周瑜對大家說:"這是我的老朋友,雖然從曹操那里來,但不是來當說客的,大家不要懷疑。"宴畢,周瑜假裝喝醉,挽蔣干同榻休息,不一會,周瑜佯裝睡著。蔣干輕輕起身,翻看周瑜的案卷,得知曹軍中的蔡瑁、張允二給周瑜寫了降書,大為吃驚,急忙藏起降書,輕輕躺回床上,假裝睡著。
后半夜,有人進帳叫醒周瑜說:"曹營有人來了,蔡瑁、張允說現在還不能下手……"周瑜聽罷,躺下又睡。蔣干偷偷起來,徑直出營,過江把信交給曹操。曹操大怒,殺了蔡瑁,張允。消息傳到東吳,周瑜哈哈大笑說:"我所擔心的就是這兩個人,現在我什么都不怕了。"事后,曹操醒悟,知道中了周瑜的反間計。
相關閱讀:
蔣干,字子翼,三國時期的人物,赤壁之戰前蔣干充當曹操之說客,企圖勸說周瑜投降。而當時不想周瑜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以反間計除去了這二人。后卻自以為立功,成為笑柄。
事件分析
那么,蔣干游說周瑜,到底是在赤壁之戰前,還是在赤壁之戰后?如果說在赤壁之戰前,那只有在周瑜鎮巴丘之時。建安初,周瑜隨孫策平定江南,奪取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等地,初露英姿,曾留屯巴丘。這個巴丘在今江西峽江縣,非岳陽古巴丘,峽江古巴丘離九江較近。周瑜屯巴丘,是建安四年的事。建安五年,孫策被刺身亡,孫權留周瑜在身邊,“與張昭共掌眾事”,基本上一直隨孫權左右征戰或議事,只在建安十一年一度駐屯過宮亭(即宮亭湖,今鄱陽湖),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駐屯過鄱陽(今江西波陽縣)。
《江表傳》說曹操聞周瑜年少有美才,蔣干游說周瑜似應在周瑜年少初露鋒芒之時,那就是駐屯巴丘的時候。不過,這個時候曹操正與袁紹進行生死較量,官渡之戰迫在眉睫,須全力對付袁紹,似乎不太可能專門派蔣干去游說周瑜。而建安十一年只是短暫屯駐宮亭,赤壁之戰前屯駐鄱陽時也不可能,因為這年八月曹操已引兵南下,很快占有荊州,根本不把孫權放在眼里,不大可能派蔣干去游說周瑜。劉逸生先生說曹操在赤壁之戰后派蔣干去游說周瑜不合理,似有一定道理。但他說當時周瑜已立大功,成為東吳第一號人物,絕不是曹操一個說客能打動,也不盡然。愈是關鍵人物,愈有可能成為對方策反的主要對象。曹操在周瑜手上吃了虧,想出法子策反周瑜,如成功,大可挽回點面子。問題是歷史上以治學嚴謹著稱的司馬光,為什么將此事編寫在周瑜攻下江陵之后的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恐怕不是一時疏忽。
《江表傳》記述此事是緊接著記述程普與周瑜改善關系、稱贊周瑜之后。程普原以為自己年長,不把周瑜放在眼里,曾數次羞辱周瑜,周瑜從不計較。赤壁之戰時,兩人為左右都督,關系仍很緊張,差點誤了大事。這事在《呂蒙傳》中由呂蒙說出,告訴孫權襲取荊州只應確定一個主帥,不要像赤壁之戰時那樣搞兩個都督。因為東吳決定襲取荊州時,孫權原想讓周瑜跟呂蒙一起任都督,經呂蒙一提醒,就只讓呂蒙當主帥。既然《江表傳》記述蔣干游說周瑜是在程普與周瑜改善關系之后,那么,蔣干游說周瑜就不可能在赤壁之戰以前。蔣干游說周瑜很可能就發生在荊州。
蔣干游說周瑜到底在何時何處?由于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人們只能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判。至少,蔣干荊州游說周瑜是其中的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