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的成語故事
靡靡之音,指柔弱、頹靡的音樂。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 馬即起舞,亦效白錦纏頭,作靡靡之音。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靡靡之音的成語故事。
歷史典故
傳說殷末樂師延為紂王作曲,紂王聽而倦。武王伐紂時,樂師延搶琴東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樂聲靡靡傳出。公元前534年,衛國靈公應邀去參加晉國虒祁宮慶典。朝辭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朧之中忽有琴鼓絲竹之音。他披衣俯窗,側耳細聽,時隱時現,微妙悅耳,問及左右,都說聽不見。便召來樂師涓。聽后,涓告訴靈公:“臣能識其略矣,須更一宿,臣能寫之”。
夜半,玄音復發。涓援琴而習之,盡得其妙,靈公聽后,龍顏大開,問其究竟。涓道:“先時,紂王命師延作靡靡之音,師延不肯,帝辛欲殺之,無奈而譜曲。紂王喜聲色,朝歌暮舞,通宵達旦,隧失天下,師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驚世人也。”涓本想以此說服靈公禁聲色,絕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誣上行私。靈公卻視毒草為香花,砒霜為冰糖,不介其意,越聽越迷。至晉國后,靈公見虒祁宮如此富麗堂皇,諸侯濟濟無不稱道。待酒酣將醉時,便喚涓曰:“過濮水所獲妙曲,速援琴以助雅興。”涓不肯,后迫于靈公之威,不得不彈。未等彈完,師曠厲聲制止道:“此為亡國之音,不可聽。夜有鬼神之聲,世間必有冤情。”靈公亦不聽勸阻,隨使歌妓伴樂起舞。
朝晉歸來,靈公貪圖享樂的私欲與日俱增,見自己的重華宮簡直不能和晉國妃妾宮女所住的廂房相比,便擴修重華宮,新建衛王殿。真是皇宮金殿將欲傾,檐下燕雀不知危。
相關人物
帝辛,(?―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謚號紂,世稱殷紂王、商紂王,帝乙少子,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史稱牧野之戰。此戰商朝大批俘虜倒戈,周軍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臺,投火自焚而死 ,商朝滅亡。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師曠(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又稱晉野。春秋時期晉國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縣曲亭鎮師村)人[1],也有人說他說魯國平陽(今新泰市北師鄉北師村)人,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
師曠是盲人,常自稱“暝臣”、“盲臣”。其為何目盲,有三種說法:第一說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說是他因為覺得眼睛看到的東西使他無法專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凈下來;第三說是他自幼酷愛音樂,聰明過人,就是生性愛動,向衛國宮廷樂師高揚學琴時,用繡花針刺瞎了雙眼,發憤苦練,終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琴藝逐漸超過了師父。
師曠在晉悼公初年進入宮廷擔任主樂大師,憑借其藝術造詣、滿腹經綸和善辮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時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淮南子》云:“師曠譬而為太宰”,他“大治晉國”,晉“始無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