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濟的成語典故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同舟共濟的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同舟共濟的成語典故:
《孫子》記載:“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連年交戰,兩國的百姓也都將對方視為仇人。有一天,碰巧吳國人和越國人共乘一艘船渡河。船剛開的時候,他們在船上互相瞪著對方,一副要打架的樣子。但是當船行至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風雨,渡船隨時都有被驚濤駭浪吞沒的危險。在巨大的風浪面前,在這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為了保住性命,他們忘記了國家之間的仇恨,紛紛互相救助,就像一家人一樣。由于他們齊心協力,才逃過這場天災,使渡船平安地到達了河的對岸。
這便是成語“同舟共濟”的由來。又作“風雨同舟”。
——《孫子·九地》
【求解驛站】在狂風暴雨中同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在困難的時候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共度難關。舟,船;濟,渡,過河。
【活學活用】這對老夫妻已~幾十年,彼此已深深了解。
【妙語點撥】這個故事啟示我們,遇到困難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瘸子路上偶遇瞎子,只見瞎子正期待著有人來帶他行走。瘸子告訴瞎子自己也是一個有困難的人,也不能獨自行走。瘸子提議瞎子背著自己。這樣,瞎子堅實的腿腳就是他的腿腳;而他明亮的眼睛也就成了瞎子的眼睛了。于是,瘸子趴在瞎子的背上,二人步調一致,獲得了一人不能實現的效果。幫助了別人,也就是幫助了自己。不要總想著讓別人來幫助你,自己卻沒有任何付出。
【近義】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反義】過河拆橋、反目成仇
相關人物介紹:
1、
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存在于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
吳國國境位于今蘇皖兩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后吞并淮夷徐夷等小國而擴張到今蘇皖兩省全境、浙中北、贛東北地區。國都前期位于梅里(今無錫梅村),后期位于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伍子胥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今京杭大運河)。有著名兵器吳鉤。吳國于柏舉之戰西破楚;于夫椒之戰南服越;于艾陵之戰北敗齊;于黃池之會會盟晉。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并吳國。
2、
越國(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后裔子孫所分封。
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揚州,《爾雅·釋言》越,揚也 《注》越,揚也。
越非民族之稱,乃東南揚州之地名也。
吳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的記載,由此可見在禹之時,上古就將東南江南的大揚州地區叫做越,吳越春秋還記載大禹在會稽誅殺防風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州諸侯,防風后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
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姒姓是堯賜于大禹的(堯曰:"俞!以固冀于此。"乃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賜姓姒氏,領統州伯,以巡十二部。)
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消滅吳國,勢力范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但越國仍存。無疆死后,他的次子蹄在浙江地區建立了東越國。長子玉在福建地區建立了閩越國。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會稽郡。
越國從夏代無余建國開始,到漢武帝時期,余善被滅國遷眾結束,總共持續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也是強盛時間最長的東方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