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的成語故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一丘之貉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丘之貉的成語故事:
漢朝時有一個名叫楊惲的人,有著非常顯赫的出身。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官拜丞相的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千金。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下,楊惲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飽讀詩書,學問淵博。
漢宣帝即位后,楊惲知道了大將霍光謀反的消息,最先向漢宣帝報告,所以,事后被漢宣帝提拔為平通侯,從此在朝廷里嶄露頭角。
當時,朝廷上下都彌漫著一股賄(huì)賂(lù)、奢(shē)靡(mí)的風氣,朝臣只貪圖榮華富貴,追逐權勢地位,對國家政事和百姓疾苦,一點都不關心,就知道吃喝玩樂。楊惲作中山郎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頓這些敝病。由于少年得志,又有功勞在身,所以逐漸變得驕傲自滿,與傅長樂(長樂是宣帝非常信任的故友)發生了一場非常不愉快的爭執。
有一次,楊惲聽聞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便說:“遇到這樣一個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才導致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終于亡了國。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就像在同一山丘生長的貉(hè)獸一樣,毫無差別,專門信任小人,容納不了忠臣。”
楊惲這番“古與今,如一丘之貉”的話傳到皇帝耳朵后不久,他便被免職查辦了。究其原因,便在于他把話說得太絕對,說什么“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一丘之貉,專門信任小人,容納不了忠臣。”這話擱在哪個君王面前,也會心中不爽的。——《漢書·楊惲傳》
相關人物介紹:
楊惲yáng yùn(?-前45),西漢政治家。字子幼,漢族,西漢華陰(今屬陜西)人,宣帝時曾任左曹,后因告發霍氏(霍光子孫)謀反有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神爵元年(前61)升為諸吏光祿勛,位列九卿。其父楊敞曾兩任漢宣帝時丞相,其母司馬英是著名史學家兼文學家司馬遷的女兒。其文章《報孫會宗書》被后人認為頗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風格。
由于司馬遷生前就一直防著《史記》被漢武帝焚毀。他在《報任安書》里說,《史記》寫完之后,要"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司馬遷充分考慮到《史記》的內容有批判性,很有可能被武帝焚毀,就安排了一些保護措施。比如說,藏在深山里,你想燒也找不到,就可以流傳后世;或者讓自己的后人,在一些大都邑里傳播,把《史記》流入民間,這樣一來,想禁書也不可能禁得徹底---夠小心謹慎的!
《漢書》說,"遷既死后,其書稍出",足見《史記》是在司馬遷身后,才稍微流傳于世。
《史記》才得以廣泛流傳。卻是由于楊惲入仕后的不懈努力。
據《漢書楊敞傳》載:"敞子忠,忠弟惲,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侏儒。"
司馬遷死后,他的家人把一部《史記》轉移藏匿在他女兒司馬英家中。司馬遷有兩個外孫,大的名叫楊忠,小的名叫楊惲。楊惲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把自己珍藏著的這部《史記》拿出來給他讀。楊惲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而且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嘆息。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這個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這部巨著塵封了二十年,也該是重見天日的時候了,于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公開發行,從此天下人才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