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打盡的成語典故
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一網打盡的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網打盡的成語典故:北宋時,進奏院主官蘇舜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少年時就胸懷大志,是被當時政治革新派首領范仲淹推薦提拔起來的。
他豪爽激進,屢次上書宋仁宗皇帝,議論時政得失,批評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引起呂的強烈不滿,致使呂夷簡想伺機陷害蘇舜欽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賽神會。以往,各官署衙門都要在此時拿出多余的東西變賣成錢,然后大家用這錢盡興地吃喝玩樂。
蘇舜欽為了在賽神會這天讓大家玩樂得更痛快些,照例把進奏院里拆下的舊公文封套紙賣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錢來資助,作為玩樂的花費。其他接受聚宴邀請的人,也分別拿出錢來湊份子。
正當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蘇舜欽又叫了一些歌女來陪酒助興。
當時,有個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參加聚會,卻未被邀請,李定懷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處宣揚蘇舜欽和一批官員鋪張浪費,尋歡作樂的事。
御史劉元喻素與蘇舜欽不和,知道了這件事后連忙上奏章給仁宗皇帝。宰相呂夷簡一見有機可乘,也跟著在皇帝面前推波助瀾。
皇帝聽了大怒,把蘇舜欽賣掉拆下來的舊公文套一事定為“監守自盜罪”,免去了蘇舜欽的官職。
那天參加宴會的其他人,有的免職,有的降職,有的被調到邊遠地方去任職,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擊。
【釋義】全部捉在網中,一個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對立面或壞人全部逮住或徹底消滅。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
相關人物介紹:蘇舜欽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生于北宋都城開封(今河南開封)。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時遷至開封,祖父蘇易簡,宋太宗時參知政事。父蘇耆,官至工部郎中、河東轉運使。蘇舜欽年輕時即不顧流俗恥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歐陽修等開始提倡的古文運動都早。22歲時,因父親官職而得以補太廟齋郎、滎陽(今屬河南)縣尉,景佑元年(1034)進士。歷任蒙城(今屬安徽)、長垣(今屬河南)縣令。
蘇舜欽在政治上傾向于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慶歷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攬人才,準備實行新法。蘇舜欽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對政治改革。時值進奏院祀神,蘇舜欽按照慣例,用所拆奏封的廢紙換錢置酒飲宴。王拱辰誣奏蘇舜欽以監主自盜,借以打擊范、杜。蘇舜欽被削籍為民,與會的名士十余人同時被貶逐。被廢后離開開封,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慶歷八年(1048)復官為湖州長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卒時年僅四十一。
蘇舜欽青年時期,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當時浮艷文風的束縛,與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詩歌的寫作,在詩__新方面,對同時的許多作家有過積極影響。歐陽修《蘇學士文集序》說"子美之齒少于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他在詩__動中的地位。蘇舜欽文學思想的基本觀點是"原于古,致于用"(《石曼卿詩集敘》),強調繼承儒家文藝思想中的現實精神,文學要反映現實。他對散文創作的主張,見于《上三司副使段公書》:"嘗謂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歸于道義;道與義,澤于物而后已。至是,則斯為不朽矣。故每屬文,不敢雕琢以害正。"這和韓愈的文論一脈相承。他對詩歌創作的主張,主要見于《石曼卿詩集敘》:"詩之作,與人生偕者也。人函愉樂悲郁之氣,必舒于言","古之有天下者,欲知風教之感,氣俗之變,乃設官采掇而監聽之,由是弛張其務,以足其所思",因此,"弊亂無由而生。厥后官廢,詩不傳,在上者不復知民志之所向,故政化煩悖,治道亡矣。"這與白居易的詩論精神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