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揚鑣的成語故事
我們把道不同不相與謀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揚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分道揚鑣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分道揚鑣的成語故事:
在現代成語中,我們把道不同不相與謀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揚鑣。鑣指馬嚼子,揚鑣即為驅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成語產生于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
“分道揚鑣”語出自北齊·魏收《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的一個故事中的一段話:“……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說這話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東晉十六國之后,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史稱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于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于淝水之戰崩潰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國君,他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歲登基,24歲時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執掌政權,緊接著便開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在洛陽,他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等,大大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語分道揚鑣的故事,便發生在這場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陽。
在孝文帝時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個人原叫拓跋齊,后更姓改叫元齊,他頗富韜略,統兵有方,能征善戰,曾建下了滅赫連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論功行賞,先封他為浮陽侯、浮陽公,后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賞識這個元志,任命他為洛陽令,主掌洛陽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納了御史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地位陡升,貴為一國之都,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權勢自然也隨之增大,年紀輕輕的他漸生驕氣。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個叫李彪的官員乘坐馬車從對面飛馳而來。這個李彪也很不簡單,他字道國,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時已經任職御史,與尚書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陽東陽門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許多。
按理說,官小的元志此時應該先讓李彪過去,可他偏不讓路,雙方由此僵持下來。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為何不讓路,元志卻說:“我是都城洛陽的長官,你不過是洛陽戶籍中編入的一個住戶,哪有長官給轄下住戶讓路的?”
兩人互不相讓,且爭執不下,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一見孝文帝,李彪先開口說話了,說他是“御史”,官職比洛陽令大多了,洛陽令作為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真是豈有此理。元志絲毫不遑多讓地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御史也概莫能外,作為“京兆尹”,御史李彪也是自己的轄下住戶,應該是李彪給自己的屬地長官讓道才是啊。
寬厚的孝文帝聽了他們的話,覺得他們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著給他們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決辦法,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兩人聽后連連稱是。于是,元志和李彪從朝廷出來后就拿著尺子,將經常通行的道路進行了丈量,各取一半,從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揚鑣”一語便逐漸流行開了。
相關人物介紹:
1、李彪(444-501年),字道固,頓丘衛國(今河南清豐縣)人,北魏杰出大臣。
家世寒微,少孤貧,有大志,好學不倦。受業于長樂監元伯陽,稱美之。孝文帝初年,為中書教學博士,假員外散騎常侍、建威、衛國子,使于蕭賾。遷秘書丞,參著作事。累除散騎常侍,仍領御史。車駕南伐,兼度支尚書,與仆射李沖、任城王等參理留臺事。
景明二年(501年)秋,卒于洛陽,年五十八, 贈汾州刺史,謚號剛憲
2、元志,字猛略,河間公拓跋齊孫。
少清辯強干,歷覽書傳,頗有文才。為洛陽令,不避強御,與御史李彪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彪言:御史避承華車蓋,駐論道劍鼓,安有洛陽縣令與臣抗衡?志言:神鄉縣主,普天之下誰不編戶?豈有俯同眾官,避?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與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高祖謂邢巒曰:"此兒竟可,所謂王孫公子,不鏤自雕。"巒曰:"露枝霜條,故多勁節,非鸞則鳳,其在本枝也。"員外郎馮俊,昭儀之弟,恃勢恣撾所部里正。志令主吏收系,處刑除官。由此忤旨,左遷太尉主簿。俄為從事中郎。
車駕南征,高祖微服觀戰所,有箭欲犯帝,志以身障之,高祖便得免。矢中志目,因此一目喪明。以志行恒州事。世宗時,除荊州刺史,還朝,御史王顯奏志在州日,抑買良人為婢,兼乘請供朝。會赦免。肅宗初,兼廷尉卿。后除揚州刺史,賜爵建忠伯。志在州威名雖減李崇,亦為荊楚所憚。尋為雍州刺史。晚年躭好聲伎,在揚州日,侍側將百人;器服珍麗,冠于一時。及在雍州,逾尚華侈,聚斂無極,聲名遂損。
及莫折念生反,詔志為西征都督討之。念生遣其弟天生屯隴口,與志相持。為賊所乘,遂棄大眾奔還岐州。賊遂攻城。刺史裴芬之疑城人與賊潛通,將盡出之,志不聽。城人果開門引賊,鎖志及芬之送念生,見害。前廢帝初,贈尚書仆射、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