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羊替牛的成語故事
齊宣王是個很有意思的君王,在他身上衍生出很多成語,比如以羊替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以羊替牛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以羊替牛的成語故事: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只羊,然后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里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
齊宣王聽了后,看了看那頭牛,然后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么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相關人物介紹:
齊宣王(約前350年-前301年,約50歲),媯姓、田氏,名辟疆,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
前314年,燕國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奪回權力,反而被殺。齊宣王乘此大亂,派匡章率軍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后被齊人抓住做成肉醬。
齊宣王算不上是個明君,但毋庸置疑,在他執政期間,齊國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他設立了的稷下學宮,可以說是造成"百家爭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前312年,齊宣王殺王后,后娶鐘離春為后。相傳鐘離春是一位樣貌奇丑的女子。
隨后齊宣王向孟子請教稱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勢利導,游說齊宣王棄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齊宣王沒有聽從,反而軍紀敗壞,掠奪民財,導致燕人叛亂,不久齊軍就在趙、魏、韓、楚、秦等國的壓力下被迫撤軍,而燕人則共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齊宣王感嘆:"吾甚慚于孟子。"
齊宣王愛聽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會吹竽,混進竽樂隊里,一直到齊宣王去世,都沒被拆穿;齊愍王立后,喜歡單獨演奏,處士趕緊逃亡,這是成語濫竽充數的典故由來。
齊宣王的故事典故:
【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
鐘、夏都是齊宣王身邊的女人,前者奇丑而有才,后者奇美而無能。于是,齊宣王有事,就跑去找鐘無艷幫忙;事情一過,則去找夏迎春尋歡作樂,把鐘無艷拋到了一邊。
【濫竽充數】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愍王繼位。齊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聽其獨奏,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宣王獨少一愛】
一次,齊宣王對手下大臣淳于髡說:"先生談一談寡人喜歡的是什么?"淳于髡說:"古代王者所喜歡的有四,而大王喜歡的有三。"齊宣王十分奇怪,禁不住問道:"這話怎么說呢?"淳于髡說:"古代王者愛馬,大王也愛馬。古代王者愛美味,大王也愛美味。古代王者好美色,大王也好美色。古代的王者尊崇有才德的人,而大王卻不尊崇才德之士。"
齊宣王聽后,搖搖頭說:"國中根本就沒有杰出的才德之士,否則我也會尊崇他們,喜歡他們。怎么能說我不尊崇有才德的人呢?"
淳于髡說:"古時有驊騮等好馬,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從不惜花費重金,從所有的馬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喜歡馬。古時有豹象等動物的腸肚或嫩脆可口的肉,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命令手下人不辭辛苦從眾多美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愛好美食。古時有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從當今天下的眾多美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喜歡美女。至于才德之士,大王就一定要等到有堯舜禹湯時代的賢德之士出現,然后才去尊崇他們、喜歡他們;那么如果禹湯時代的賢德之士知道,會覺得大王不是真心喜愛人才,也不會喜歡大王的。"齊宣王聽了靜默在那里,不知怎么答話。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有一次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對這種朋友該怎么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么辦?"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后,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么辦?"齊宣王看看自己的左右大臣,故意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君子遠庖廚】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齊宣王問:"道德怎么樣就可以統一天下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子說:"能夠。"齊宣王說:"憑什么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胡龁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齊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齊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
孟子說:"沒有關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