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釣魚的成語故事
太公釣魚的意思是: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別人設下的圈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太公釣魚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太公釣魚的成語故事:
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爛殺百姓。紂王手下有個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見紂王如此胡作非為,便棄官而走,隱居在渭水之濱。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懷大志,求賢如渴,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邊“釣魚”。一般人用彎鉤釣魚,彎鉤上掛著魚餌,然后把魚鉤放入水中,誘騙魚兒上鉤。可是姜子牙用的魚鉤是直的,上面不放魚餌,而且離開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邊高舉釣竿,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愿意的就上鉤吧!”
在水邊釣魚的姜子牙七十歲時,巧遇在渭水河邊出獵的姬昌。姬昌同他交談,談得非常投機,文王了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
姜子牙入朝后,被姬昌封為太公。姬昌曾問姜子牙:“怎么樣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
后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周朝。
“太公釣魚”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
(出自《武王伐紂平話》)
太公釣魚的意思是: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別人設下的圈套
相關人物介紹:
1、姜子牙,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人物評價:
孔子:“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司馬遷:“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司馬貞:“太公佐周,實秉陰謀。既表東海,乃居營丘。”
李商隱:“武故時非無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懸,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颎,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后成於外。”
杜佑:“歷觀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后周有蘇綽,隋氏有高颎,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石介:“其君無道,其國將必亡,遂棄其國,不往就之,見其君,進其說,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國將亡者,呂望之心也。”
羅大經:“太公之鷹揚,伯夷之叩馬,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太公處東海之濱,進而以功業濟世。伯夷處北海之濱,退而以名節勵世。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故各為世間辦一大事,可謂無負文王之所養矣。”
郝經:“沨沨乎大哉,齊之風乎!表東海者,其太公乎?顯與西土,而國之東乎。不顯惟德,祗稱其功乎。敬勝乎怠,神道之充乎。心存不忘,堯、舜之中乎。乃武乃文,圣德之同乎。于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胡布:“子牙獵渭水,葉夢為帝師。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來。殷授太阿柄,興王闡鴻基。一怒天下安,熊羆實佐之。如何上古書,《誓命》無一辭?圣道薄武功,用變當天時。窮兵非得已,兇術尚誰咨。黃帝革不享,揚威樹旄旗。堯民服四罪,干戈寖已隳。孔圣鄙軍旅,尚力德已衰。修德保宗社,教民戰無違。熙熙安耕鑿,此道寧可期。”
黃道周:“太公尚父,霸王之輔。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麈。伐取商殘,開篤周祜。后世談兵,宗之為祖。”
陳志歲:“兵權與奇計,何妨出屠酤。白發感知遇,壯心翻勝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魚。人世重功業,貴謀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順勢但一呼。”(《江南靖士詩稿·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