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巢鳩居的成語典故
鵲巢鳩居出自《劉向新語?雜事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鵲巢鳩居的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鵲巢鳩居的成語典故:
晉文公追一只鹿追丟了,問路邊一個休息的人。
那人用腳指著一個方向說:“那邊去了。”文公說:“我問你話,你什么要拿腳回答我?”
那人整整衣服,站起來說:“對一個不像樣的君王就是這樣。虎豹討厭清閑,喜歡接近人,才會被捕獲。魚鱉討厭深水,喜歡淺水,所以會被釣到。君王討厭老百姓,喜歡游玩,所以會丟失他的國家。詩經里說‘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君王打獵不回去,他的位子就不保。”
文公就往回走,在半路遇到大臣欒書。
欒書問:“看大王面帶喜色,打到獵物了吧?”文公說:“我沒有打到獵物,但我聽到了好的言論,所以高興。”欒書問:“說話的人呢?”文公說:“我沒和他一起來。”欒書說:“聽了好的言論卻忘記這個人,是強盜行為。”文王就回去請那人坐車一起回來了。
相關人物介紹: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于城濮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晉文公,出于曲沃貴族家庭,晉武公長孫,少年好學,善交賢能,頗得士人之心,卻因其母出于翟而為庶子。
后獻公廢嫡立愛,太子自殺,客觀上為重耳除去了繼位的最大障礙。獻公亡,惠公立,重耳飽受迫害,流亡他國近二十載。
終于前636年回國即位,啟用大量賢能,推行新政,積極改革,晉國力迅速強大。后為周王室平亂,獲得了天下的廣泛贊譽。
文公治下的晉國日趨強盛,與荊楚的強勢北上戰略發生必然沖突。后晉文公率軍與楚軍決戰,大敗楚軍于城濮,抑制了楚國勢力對中原的滲透。周天子冊封文公為侯伯,晉國霸業自此而成。
文公在位只9年而亡,然晉國的霸權卻存在了長達百年之久,并從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強國的地位,后晉襄公接霸;晉景公與楚莊王爭霸;晉悼公復霸;直到前506年,正卿范獻子依然以霸主之命召集17路諸侯會盟。在此期間,維護著東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統治,積極充當著周朝的憲兵。
然晉文公繼續惠公“作爰田、州兵”之國策,激發了郡縣制的萌芽,促進了晉國的經濟、軍事的狂飆式發展,卻也在分解周禮宗法制的社會結構。文公用卿族而不納公族,并作三軍六卿,為世卿世祿制在晉國的實施與發展鋪平道路,使之成為權臣擅政的溫床,后趙盾、欒書、中行偃、韓起、士鞅、趙鞅、知瑤、趙無恤、魏斯一步步顛覆晉國宗廟,且前赴后繼。似乎在泱泱大晉鼎盛之時,隱隱浮現出三家分晉的日暮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