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曠神怡的成語故事
“心曠神怡”的意思是指心胸開闊、精神愉快。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心曠神怡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心曠神怡的成語故事:
宋朝的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
仁宗慶歷四年滕子京擔任了岳州知州,第二年重修了岳陽樓(在今岳陽市),他請范仲淹為岳陽樓寫篇記文。范仲淹很高興地答應了。在記文中,范仲淹說在不同的時令、氣候條件下,登上岳陽樓會看到不同的景色,會有不同的感受。
“在春風和暖、陽光明媚的時候登上岳陽樓,這時,你就會覺得心胸豁然開朗,精神十分愉快;這時,所有的一切個人的榮辱得失都會忘記得一干二凈。你再端起灑杯,在陽光的沐浴下,清風的吹拂下,舉杯暢飲,這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
最后范仲淹抒發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
“心曠神怡”指心胸開闊、精神愉快。
(出自《范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相關人物介紹:
1、滕子京
滕宗諒(990年-1047年),字子京,北宋時河南洛陽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與范仲淹同科進士,授泰州軍事判官,遷當涂(今安徽當涂縣)、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縣。謫守巴陵郡。天圣中又改大理寺丞(審核刑獄案件)。天圣九年(1031年)由大理寺丞貶至閩北邵武縣,《閩書》稱他“復知邵武軍州事,自任好施予,喜建學,為人尚氣倜儻,清廉無余財。”
明道元年(1032年)奉調入京,任掌殿中丞。景佑元年(1034年)調尚書祠部員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饒市),次年調池州監酒。寶元元年(1038年)調江寧(今江蘇南京)府通判,不久徙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知州。康定元年(1040年)官刑部員外郎、職直集賢院、任涇州(今甘肅州涇川北)知州,立有戰功,任慶州知州職位。不久,陜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涇略安撫招討使鄭戩告發滕子京在涇州濫用錢財,監察御史梁堅彈劾他浪費公使錢十六萬貫,貶知鳳翔府(今陜西寶雞市境),后又貶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境)。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以為滕子京“盜用公使錢止削一官,所坐太輕”。慶歷四年春貶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陽一帶)。后謫守岳州三年,任內重修岳陽樓,《涑水紀聞》記載滕宗諒向民間欠錢不還者討債,討來的錢有一萬緡,就用于修建岳陽樓。縣志記載,新修的樓臺規模宏大,極為壯麗。滕宗諒寫信給范仲淹,請他作記,隨信附送《洞庭秋晚圖》,范仲淹即應邀執筆寫下了名聞遐邇、廣為后世傳誦的《岳陽樓記》一文。
慶歷七年(1047年)初調任蘇州,三個月后病逝于蘇州任所。葬于蘇州,后其子孫遷葬于青陽縣城南金龜源。《宋史》評價:“宗諒尚氣,倜儻自任,好施與,及卒,無余財。”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稱“慶歷史,滕子京謫守巴陵,治最為天下第一。”
2、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謚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后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他的文學素養很高,著名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3歲。是于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等。
范仲淹的故事:
1、斷齏劃粥:在范仲淹小時候生活十分清貧,父親很早就過世,母親因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廟里去學習。他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劃成四塊,早晚就著腌菜各吃兩塊,苦讀成才。后衍生成一成語為:斷齏畫粥
2、范仲淹曾給別人寫墓志銘。當他寫完封好,正準備寄走時,忽然想起說:『不能不讓尹師魯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銘交給尹師魯過目。師魯看后說:『你的文章現在影響很大,后代人將會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據,所以下筆不能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史寫成部刺史,把知州寫成太守等漢代官名,的確是夠清雅的了,但是現在已經沒有這些官名了,后代必將因此產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們爭論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著小桌子說:『幸虧請你過目,不然,我差一點就失誤了。』(《宋人佚事匯編》)
3、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閑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置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并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