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怪不怪的成語故事
“見怪不怪”是說看見奇怪的事情,要冷靜,不要大驚小怪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見怪不怪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見怪不怪的成語故事:
宋朝文學家洪邁寫了個《姜七家豬》的故事:
有個叫姜七的人,以開旅店為生。
這年春天,姜七常常聽到自家后院有隱隱的哭聲,很悲傷。開門去看卻什么也沒有。
一天,有五位販運藥材的商人投宿在他家。夜深人靜,五個人都聽到悲悲切切的哭聲,他們循著哭聲來到后院豬圈旁。原來是一頭老母豬在哭泣,不由喝斥:“畜生,為什么在這里作怪?”那母豬竟然說起人話來:“我本是姜七的親母……”客商大為吃驚,那母豬繼續說:“我生前以養豬為業,等生了小豬就賣掉,一年要賣幾百頭,以此發了家。死后受罰投生為豬,現在后悔莫及……”
第二天,客商將昨晚的事告訴了姜七,勸他好好奉養那頭豬。不想姜七卻惱怒起來:“怎么能相信畜生的話,幾個月前我就察覺了。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何必大驚小怪?”客商再三相勸,姜七不聽,最后還吵起來了,雙方不歡而散。
幾天后,姜七病了。他疑心是那母豬作怪,干脆叫人把那頭母豬捆去,殺了買錢。
從此姜七一病不起,死前,發出一陣陣慘叫,象殺豬一樣。
【釋義】成語“見怪不怪”是說看見奇怪的事情,要冷靜,不要大驚小怪的。
相關人物介紹:
洪邁(1123--1202),南宋饒州樂平(今江西省樂平市)人,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副相)、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謚"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
洪邁出生于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洪皓、哥哥洪適、洪遵都是著名的學者、官員,洪適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執(副相)贈右丞相。
洪邁的父親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邁時年僅七歲,隨兄適、遵攻讀。他天資聰穎,"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十歲時,隨兄適避亂,嘗往返于秀(今浙江嘉興)、饒二州之間。在衢州(今浙江衢縣)白渡,見敗壁間題有二色句,一詠"油污衣"云:"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使洗遍千江水,爭似當初不污時。"邁讀后,愛而識之。可見其自少年時,便性格高潔,不同凡俗。
洪邁學識淵博,著書極多,文集《野處類稿》、志怪筆記小說《夷堅志》,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筆記《容齋隨筆》等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作。
作為一個勤奮博學的士大夫,洪邁一生涉獵了大量的書籍,并養成了作筆記的習慣。讀書之際,每有心得,便隨手記下來,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齋隨筆》5集,凡74卷。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春,出使金國,持書用金國禮。金人令其改稱"陪臣"。邁堅持不從,因此被拘于使館,后終被放還。 洪邁在宦海浮沉幾十年,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后官至端明殿學士。在任地方官時,下查民情,整治農政,興建學宮、書院,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紹興府尹任上,通過察訪民情發現浙東地方官利用朝廷頒發的"和買"(官府以低價定額征購絲綢)政策進行暗中加額,敲詐勒索百姓,他排除多方阻撓,進行全面核查,核減了全部加征數額,根除了此項官場積弊,減輕了百姓負擔。
洪邁不僅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更是一位文學家。他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容齋隨筆》受到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終生珍愛,毛澤東對此書真可謂愛不釋手,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