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最樂的成語故事
“為善最樂”是說做善事是最快樂的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為善最樂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為善最樂的成語故事:
劉蒼是劉秀的兒子,建武十五年封東平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劉蒼博學多才,漢明帝對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視,都把京城交給他管理。
劉蒼雖然地位很高,卻毫無驕奢淫逸的貴族習氣,而且很關心百姓的生活,還常常提醒漢明帝,為東漢初年的“太平盛世”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他品德渾厚、待人至誠,聲望也越來越高,他非常不安,多次請求辭去職務,想回他的封地東平國(今山東東平縣),漢明帝拖了很久才答應。
回東平后,劉蒼仍對國家大事提了許多有益的見解。漢明帝很關心他,有一次問他在家里做什么最開心,劉蒼說:“為善最樂”。
〖發音〗 wéi shàn zuì lè
〖釋義〗 做善事是最快樂的事。常用為勸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出處〗 《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
〖示例〗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二
相關人物介紹:
劉蒼(?―83年3月4日),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生年不詳,卒于漢章帝建初八年正月壬辰(二十九)日(3月4日)。建武十五年(39年),封東平公。建武十七年,進爵為王。少好經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髯,腰帶十圍。兄明帝甚愛重之,及即位,(公元五八年)拜為驃騎,置長史掾,史員四十八 ,位在三公之上。永平中,修禮樂,定制度,蒼都主持其事。帝每巡狩,蒼常留都。尋上疏辭歸。帝賞問:"處家何等最樂?"蒼答言:"為善最樂"帝以其言至大,副是腰腹。章帝時,尊重恩禮,窬于前世,諸王莫與為比。在位四十五年,卒,謚憲王。蒼所著章奏、記、賦、頌、七言、別字、歌詞很多,有集五卷,(《后漢書》本傳及《補續漢書藝文志)傳于世。
在光武帝劉秀的10個藩王中,東平憲王劉蒼是最優秀杰出的一個。
史稱劉蒼自幼便好讀經書,博學多才,智慧頗高。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便對這位親弟弟非常欽佩,繼位稱帝后,對劉蒼更加器重。永平元年(58年)東平王劉蒼被任命為驃騎,留在京師輔政,位在三公之上,成為東漢時期地位、權勢最高大的藩王。
每當漢明帝出外巡視時,便由劉蒼在京留守。劉蒼輔政時間有四五年,為漢明帝時的"太平盛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據載,劉蒼曾與大臣共同擬定了南北郊冠祀和冠冕車服等一整套禮樂制度,又曾多次諫勸漢明帝不要在春耕農忙時狩獵游玩,以誤農事,都為明帝聽取。與當時王子們驕奢淫逸的作風絕然不同,劉蒼雖位居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尊貴地位,但毫無驕縱之意。相反,劉蒼因輔政期間"多所隆益、聲望日重",非常不安,便多次上奏請求辭去輔政之職,出居所封東平王國,以維護皇帝的權威。這樣,劉蒼才在永平五年離開京師來到東平,但仍佩驃騎印。
劉蒼就國后,多次受到明帝、章帝的褒獎和厚賞,其所受恩寵,遠非其他各藩王能比。雖不在政位,但劉蒼仍對朝廷大事非常關心,曾上奏勸阻漢章帝為光武、明帝的陵墓起立郭邑,并建議朝廷提倡節儉,都被漢章帝聽取。從此以后,"朝廷每有疑政,輒驛使咨詢。蒼悉心以對,皆見納用。"直至公元83年,劉蒼被封東平王45年后去世,漢朝廷為他舉行隆重的喪禮。
劉蒼是一位極賢良的藩王。漢明帝曾問他處家何等最樂,劉蒼曾以"為善最樂"4字作答。
劉蒼還頗富文才,曾作《光武受命中興頌》,其文典雅,大學者賈逵為它作注。又撰有書、記、賦、頌、七言、別字、歌詩等多篇,但現在大都已亡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