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雨打的成語故事
“風吹雨打”比喻對弱小生命的迫害,也比喻嚴峻的考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風吹雨打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風吹雨打的成語故事:
杜甫在長安過了十年寄人籬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了,潼關失守,四十五歲的杜甫去投奔肅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后逃出,在彭原郡見到肅宗,被封為左拾遺。不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三年后,關中大饑荒,杜甫的孩子被餓死了好幾個,生活難以維持,只好棄官逃難到成都,在朋友幫助下蓋起了草屋,過了幾年比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邊散步,忽然聞到陣陣馨香,原來是江邊的楸樹零零星星已經開花了。杜甫嘆道:“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戰亂不止,杜甫又開始了四處漂流的生活。
風吹雨打的本意就是指人或物露天經受了風塵的吹拂和雨水的拍打。習慣上多用來比喻經受磨練或嚴峻的考驗;有時也指花木遭受風雨摧殘,或比喻惡勢力對弱勢群體的迫害。
發音: fēng chuī yǔ dǎ
出處: 唐·杜甫《三絕句》:"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示例: 不是夸大和開心,它本身就太輕飄,禁不起風吹雨打的緣故嗎?(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
唐代陸希聲《李徑》詩:"風吹雨打未摧殘。"
近義詞:風吹浪打千錘百煉
反義詞:風和日麗風平浪靜
用法: 作賓語,常與"不管"、"不怕"等詞連用。
相關人物介紹: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專門選錄從肅宗到代宗末年這一時期的詩,竟未選錄杜詩?!逗釉烙㈧`集》亦未選杜詩。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選本中,除韋莊《又玄集》選杜甫七首詩外,其余選本均不選杜詩。公元十世紀初,五代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蘇軾首倡杜詩“集大成”說,其《書唐氏六家書后一首》詩云:“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范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于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清初文學家金圣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陳志歲先生將之概括為“敬身推偽宦,傷世寫真辭”十字,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