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兵秣馬的成語故事
“厲兵秣馬”形容準備戰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厲兵秣馬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厲兵秣馬的成語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不會有什么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伙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注音】 lì bīng mò mǎ
【解釋】 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準備戰斗,也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厲:通"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注音】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相關人物介紹:
1、鄭穆公(前648年―前606年),姬姓,鄭氏,名蘭,鄭文公庶子,母燕姞,故稱公子蘭,春秋時期鄭國第九位第十一任君主,公元前628年―前606年在位,在位22年。
鄭穆公生于公元前649年,幼年居住晉國,為晉國大夫。公元前630年被迎回鄭國立為太子。公元前628年,鄭文公去世,鄭穆公繼任鄭國國君之位。公元前606年,鄭穆公去世,謚穆,故稱鄭穆公,《史記》作鄭繆公,其子鄭靈公繼位。穆公的七個兒子的后代在后世成為七個勢力強大的世族,他們掌握著鄭國的政治,將國君的權力架空,史稱"七穆"。
2、蹇叔,春秋時宋國铚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人,曾任秦國右相。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為百里奚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視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3、弦高是春秋時期鄭國商人,經常來往于各國之間做生意。在國家危難之時,他臨危不懼,機智用計騙了秦軍,為救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弦高之所以著名,就是因為他假裝犒師智退秦軍。魯售公33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轄地經商,途中遇到秦國軍隊,當他得知秦軍要去襲擊他的祖國鄭國時,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國報告敵情,一面偽裝成鄭國國君的特使,以12頭牛作為禮物,犒勞秦軍。秦軍以為鄭國已經知道偷襲之事,只好班師返回。鄭國避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當鄭國君主要獎賞弦高時,他卻婉言謝絕:"作為商人,忠于國家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受獎,豈不是把我當作外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