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
望洋興嘆,出自于《莊子·秋水》,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于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里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廣大的呢?”
【發(fā)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
【原意】:《流沙河認字》第055頁解:成語“望洋興嘆”易生誤解,以為“望洋”就是望著海洋,嘆其浩渺無際。不知道“望洋”為連綿形容詞,義寓聲內(nèi),不可扣著字講,所以也允許作“望陽”或者“望羊”。望也不是觀望,以音求之,當即“惘”也。望洋者,迷惘之貌也,既非非用目視不可,亦與海洋無涉。
【釋義】: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興:產(chǎn)生。本意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興嘆
同義詞:無能為力 無可奈何
反義詞:妄自尊大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出處:(出自《莊子秋水》)
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足而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例子: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了。(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謎語:水哉,水哉
【近義詞】:無能為力、無可奈何、鞭長莫及。
【反義詞】:妄自尊大。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歇后語】:對著大海發(fā)愁;站在海邊打咳聲——望洋興嘆。
【近義詞】:無能為力、望塵莫及、無可奈何、愛莫能助, 鞭長莫及。
【反義詞】: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故事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莊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