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的成語故事
“撲朔迷離”比喻事情模糊復雜,真相難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撲朔迷離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撲朔迷離的成語故事:
北魏時,有一戶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個女兒,名叫木蘭,她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武藝十分高強。
那時,北魏經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蘭的父親年紀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蘭就想裝扮成男子,替父從軍。她穿上父親當年穿過的盔甲,威風凜凜地去見父親,表明自己的決心。花父很感動,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蘭要求與父親比武,如果勝了就讓她去從軍。花弧向來不服老,就答應了。父女倆就在花園里比劍,你來我往。花弧畢竟年老體衰,終于支持不住,敗下陣來,只好同意木蘭代替他去從軍。
木蘭武藝高強,智勇雙全,打了很多次勝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誰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敵人終于投降了,木蘭凱旋,換上女裝。戰友們驚嘆道:“我們同行十幾年,都不知道你是個女子!”
木蘭捉來一對雌雄兔子,然后笑著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說我女扮男裝,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難以分辨出雌雄一樣,根本看不出來我是男的還是女的啊。
后來,人們就用“撲朔迷離”作為成語,比喻事情模糊復雜,真相難辨。撲朔,撲騰、亂動;迷離,眼半閉。
【釋義】:撲朔:撲騰的意思;原意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撲騰,雌兔瞇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時候就雌雄難辨了。后來形容事物錯綜復雜,不容易看清真相。
【近義】:眼花繚亂、千頭萬緒、虛無縹緲、空中樓閣、錯綜復雜。
【反義】: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顯而易見、不言而喻。
【用法】:現多用來形容事情雜亂;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聯合式。
【出處】:①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無題詩》:"鉤辀格磔渾難語,撲朔迷離兩不真。"
②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二三章:"只見他們一色戎裝,紅纓銀槍相映生輝,踩著鼓點,操練起來,由慢而快,撲朔迷離,看得人眼花繚亂。"
③ 王蒙 《歌神》:"這些傳說盡管撲朔迷離,卻喚起了我的希望。"
④ 李二和《遠行》:"遠行人孤獨的坐在碼頭上,遙望著煙霞迷漫的遠山和撲朔迷離的河面與神秘的星夜出神。酒鬼上來,他腰掛盛酒的葫蘆。"
⑤北朝民歌《木蘭辭》(又名木蘭詩或木蘭歌):"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例句】:①偵探小說中撲朔迷離的情節讓我一頭霧水,完全忘記了如何思考。②這件事真是撲朔迷離。
【啟示】:撲朔迷離的意思本來只是難辨真偽,后漸漸演變為對復雜的情況無從判斷,難于了解底細。可用于表示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不可了解或難于了解。
【特別注意】:關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的理解存在兩種誤區。一說這是互文手法,說雄兔和雌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其實不是,原文意思是:腳撲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離是雌兔的特征,當雙兔在地上跑時,特征不明顯,且人們看不清,所以難以分辨。說明的是跑動時難辨雌雄,若是互文的話,在靜止時也是難辨雌雄的了,與本來意思也不同。部分教材存在錯誤,但大家應該用正確的說法。另一說是兔子被提起雙耳懸空時,雄兔前腳不斷動彈,雌兔雙眼瞇著--這種說法實在荒唐--當兔子被提起雙耳懸空時,只有雄兔子知道痛,雌兔子就不知道痛?事實上,不論什么兔子(只要不是死兔子和病危的),只要被提起雙耳懸空,都會睜大眼睛,拼命掙扎,連"撲朔"也不會了(撲朔是爬搔的意思),更別說眼迷離了。對于該句子,正確的解釋應作:腳撲朔是一種動作,表現的是雄兔子好動的一面;眼迷離是一種神態,表現得是雌兔子好靜的一面。然而,當雌雄兩只兔子同時在地上跑的時候,雌兔子好靜的特征就變得不明顯了,因而難以分辨雄雌。在《木蘭辭》中,有"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等一系列描寫,表現木蘭作為一個女孩子的特征重新顯露出來之后,再出門見伙伴,伙伴才發現木蘭是一"女子"。而木蘭的戰友之所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就是因為木蘭將自己作為女孩子的特征掩蓋,并且和男人一起行軍打仗(即雙兔傍地走)。
相關人物介紹: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并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人。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因此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她父親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但是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里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伙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后凱旋回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辭》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