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根錯節的成語故事
“盤根錯節”比喻事情復雜,頭緒很多,難以辦理,不容易解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盤根錯節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盤根錯節的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平武這個地方有個人名叫虞詡(yúxǔ),他十二歲就精通《尚書》,朝廷認為他是一個奇男子,就想讓他做官。虞詡因為有九十歲的祖母在家無人照顧,所以就沒有去。祖母去世后,虞詡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職。
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幾乎同時從西方和北方入侵東漢王朝。東漢大鄧騭(zhì)在討論如何對付入侵者的時候,提出放棄西面,集中力量專對北方的作戰方針。對此,大多數大臣表示同意,而職位較低的虞詡則反對,并且把自己的意見告訴給李修。李修認為虞詡的意見可行,便按照他的主張做,保住了涼州。自以為是的鄧騭看到有人竟敢公然反對他,很是惱火,準備找機會報復虞詡。
不久,有個地方發生了戰亂,人民造反,殺害地方官吏,事情越鬧越大。鄧騭就故意派虞詡去那里做官。虞詡的朋友看出了鄧騭的用心,很為他擔憂,并告訴他:“到那里做官,兇多吉少啊。”虞詡笑了笑說:“一個人的志向不應該隨便改變,做事情就不應該懼怕困難。去那里任職也是我的職責。不遇到樹根盤屈、枝節交錯的樹木,又怎么能辨別出斧頭的鋒利呢?(原文是:‘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他到任之后很快就平息了動亂,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嘉獎。
后來,“盤根錯節”就成為一句成語,比喻事情復雜,頭緒很多,難以辦理,不容易解決。
【成語解釋】
盤根錯節 ( pán gēn cuò jié )
解釋 盤:彎曲;錯:交錯;節:枝節。樹根盤繞,枝節交錯。比喻事情復雜,糾纏不清。
【成語出處】
出 處 晉·袁宏《后漢紀·安帝紀一》:"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堅利,此乃吾立功之秋,怪吾子以此相勞也。"《后漢書·虞詡傳》:"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示例用法】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事情復雜
示 例 鄒韜奮《學生救亡運動的缺點》:"讓他嘗試嘗試,~,乃見真材。" 傅抱石《<鄭板橋集>前言》:"他的一生,盡管夠得上是盤根錯節,窮途潦倒的一生。"
相關人物介紹:
虞詡(?-137年),字升卿,小字定安。陳國武平縣(今鹿邑武平)人。東漢時期名將。最初被太尉張禹召為郎中,歷任朝歌、懷縣令,平定朝歌叛亂。任武都太守,以增灶計大破羌軍,安定一郡,治理武都政績卓然,深受愛戴。后任司隸校尉、尚書仆射、尚書令等職,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多次得罪權貴。一生九次遭到斥責,三次被依法懲處,但他剛正的性格,一直到老都不改變。
人物評價:
馬棱:"君儒者,當謀謨廟堂。"
孫程:"司隸校尉虞詡為陛下盡忠。"
范曄:"①先零擾疆,鄧、崔棄涼。詡、燮令圖,再全金方。""②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佑、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干,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于茲盛焉。"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颎,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杜預),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績、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后成於外。"
張預:"孫子曰:'強弱形也。'詡增灶示強,而羌不敢逼。又曰:'形人而我無形。'詡貿易衣服,而羌不知其數是也。"
陳子龍:"自漢以后,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黃彭年:"韓信背水而結陣,虞詡增灶以懼賊,檀道濟量沙以全軍,此不可窮也。"
蔡東藩:"①不經盤錯不成材,功業都從患難來;試讀升卿虞氏傳,一回嘆賞一驚猜。""②虞詡為國宣猷,保全西土,鄧騭反視若仇敵,徙治朝歌,非詡之智能平賊,則陷謀士于群賊之中,天下皆引以為戒,不敢復聞朝廷事矣。""③一呼已破群羌膽,百變尤奇太守謀。""④虞詡增灶,千古稱奇,厥后之奇謀迭出,更見智能。自永初元年,羌人為亂,連擾至十余年,將士絡繹,不絕于途,求一謀略如虞詡,不可再得,漢亦可謂無人,而詡之名乃益盛。誰謂白面書生,不可與語行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