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成語故事
“曠日持久”來形容荒廢時間,拖延很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曠日持久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曠日持久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燕國有個名叫榮蚡(fén)的人。他驍勇善戰,而且足智多謀。燕國國君封他為高陽君,命令他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于帶兵打仗。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為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么做,他說:“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一定取勝,如果打不過榮蚡,那就是白請他來了;即使田單確實有將才,那他也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為我國的利益而真心實意地抵抗燕軍。”
趙奢又分析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不戰不降,荒廢時間。曠日持久,幾年之后我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會被消耗掉,后果不堪設想!”
但是,趙王和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舊割讓了三座城池請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結果,趙國被卷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消耗了很大的國力。
后來,人們就用“曠日持久”來形容荒廢時間,拖延很久。曠,荒廢,耽誤;持,持續,拖延。
【釋 義】曠日持久 ( kuàng rì chí jiǔ )曠:拖延得太久。荒廢、耽擱。指耗費時日。
【出 處】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能具數十萬之兵,曠日持久。"
【示 例】
劉心武《立體交叉橋》第五章:"后來,她被這曠日持久的事態也弄得麻木了。"
《三國演義》九二回: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于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
《野叟曝言》三三回:眾人之論,非勞師動眾,即曠日持久。"
魏巍《東方》六部一二章:"人們稱這場曠日持久的談判,一點不差,一談就談了兩年!"
清·陳忱《水滸后傳》一八回:這廝們死守不出,便要曠日持久。
相關人物介紹: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簡曰馬氏。
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余歲。馬服君趙奢墓坐落在邯鄲市區西北十五公里處的紫山。
據《戰國策·趙策》記載,趙奢曾對平原君趙勝提過自己曾經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為上谷守。
趙奢的早期活動不詳。據<戰國策·趙策>載,他對趙勝說:“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轄今張家門以東,呂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據此,他可能參與過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而在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沙丘之亂”后,趙成、李兌專權,迫害武靈王近臣,正值燕昭王召賢,趙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為那守。趙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李兌失勢,受其迫害者陸續回國,趙奢可能此時才回到趙國。
趙惠文王時,趙奢初做趙國的田部吏(征收田賦的小官),收租稅,執法無私。
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趙奢得到平原君的薦擢,被任命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趙奢管理全國的賦稅后,國家賦稅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國庫充實。后來被任用做,悉心治軍,對下嚴而和,凡有賞賜,必分給部屬。
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趙奢被任命為,跨進軍事行列。他帶兵攻取了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趙王因得城大喜,為之加增進酒,以示權賀。這以后便開始了他早期的軍事生涯。
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秦軍攻趙,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形勢危急。趙國有將領認為,道遠路險,難以救援。趙奢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遂受命率軍救閼與。趙軍西出邯鄲(今屬河北)30里即停留不進,秦軍誤認趙軍怯弱,不敢援救閼與。趙奢乘其不備,率軍疾進至距閼與50里處,搶先占領有利地形北山,大敗秦軍。
趙奢死后,趙王為追念他為趙國所建立的功績,厚葬于邯鄲附近的西山,時人稱之為“馬服君”。其子孫以馬為姓,東漢名將伏波馬援即為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