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揖盜的成語故事
“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招來禍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開門揖盜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開門揖盜的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江東地區是孫策的勢力范圍。吳郡太守許貢見孫策在江東的勢力不斷擴大,便寫信給漢獻帝,請求將孫策調走,以免后患。不料送信人被孫策的士兵抓獲,孫策得知許貢有叛逆之心,一怒之下便絞死了許貢。
許貢有三個門客,決心為許貢報仇。有一天,這三個門客趁孫策在丹徒西山行獵的時候,埋伏在隱蔽的地方突然向孫策發動了攻擊。孫策躲閃不及,臉上中了一箭,傷勢很重。回府沒幾天,孫策便箭傷發作,醫治無效而死。孫策臨死前將代表權力的印綬留給了弟弟孫權,要他勵精圖治,把江東治理好。
孫策死后,孫權十分傷心,一直沉浸在兄長去世的悲痛之中。孫權手下有一個謀士張昭,勸他說:“現今奸邪作亂,豺狼當道,如果只顧悲傷,而不去考慮天下大事,這就好像開著門請強盜進來一樣(原文是:‘開門揖盜’),豈不自招禍患?希望主公以國事為重,這樣才能不辜負您兄長的囑托啊!”
聽了張昭的勸說,孫權止住悲傷,很快便振作起來。張昭請孫權換上衣服,扶他上馬視察軍隊。東吳從此有了新主,人心逐漸穩定下來。過了幾年,吳與蜀、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成為一方霸主。
后來人們就用“開門揖盜”來表示開門請強盜進來,比喻引進壞人,招來禍患。揖,拱手作禮。
【釋義】揖:拱手作禮。開門請強盜進來。比喻引來壞人,招致禍患。
【出處】《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
【示例】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犬戎豺狼之性,不當引入臥闥。申公借兵失策,開門揖盜,使其焚燒宮闕,戮及先王,此不共之仇也。"
失守城池,要按軍法;況又有稟帖到楊太守差我保守,我是你徒弟,~,豈不是私通叛寇?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回
相關人物介紹:
張昭 字:子布 生卒:156—236 籍貫:徐州彭城郡(今江蘇徐州) 容貌:矜嚴,有威風 官職:輔吳、婁候,邑萬戶 謚號:文侯
歷史評價:
陳壽:張昭受遺輔佐,功勛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
孫權: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使張公在坐,彼(蜀臣)不折則廢,安復自夸乎?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
《江表傳》:昭忠謇亮直,有大臣節。
裴松之:臣松之以為張昭勸迎曹公,所存豈不遠乎?夫其揚休正色,委質孫氏,誠以厄運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權,才略足輔,是以盡誠匡弼,以成其業,上籓漢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計,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順而起,功以義立,冀以清一諸華,拓平荊郢,大定之機,在於此會。若使昭議獲從,則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國之弊哉!雖無功於孫氏,有大當於天下矣。昔竇融歸漢,與國升降;張魯降魏,賞延于世。況權舉全吳,望風順服,寵靈之厚,其可測量哉!然則昭為人謀,豈不忠且正乎!
王朗:張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
習鑿齒:張昭於是乎不臣矣!夫臣人者,三諫不從則奉身而退,身茍不絕,何忿懟之有?且秦穆違諫,卒霸西戎,晉文暫怒,終成大業。遺誓以悔過見錄,狐偃無怨絕之辭,君臣道泰,上下俱榮。今權悔往之非而求昭,后益回慮降心,不遠而復,是其善也。昭為人臣,不度權得道,匡其后失,夙夜匪懈,以延來譽,乃追忿不用,歸罪於君,閉戶拒命,坐待焚滅,豈不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