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逸惡勞的成語故事
“好逸惡勞”來形容某人貪圖安逸,厭惡勞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好逸惡勞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好逸惡勞的成語故事:
東漢和帝時,有一位太醫,名叫郭玉。郭玉從小就跟著老師學習把脈和針灸,他醫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當他給那些貧賤的人治病時,治愈率很高。但是當他給那些王孫貴族們治病的時候,卻常常發生治不好的情況。
有一次,漢和帝的一位貴人(嬪妃的稱號)得了病,為了讓郭玉給診治,漢和帝就讓這位貴人換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換了地方,讓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這個病人就是皇帝的貴人,他詳細地詢問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應用針灸療法,一針就治好了她的病。
漢和帝非常奇怪,就問郭玉這是什么原因。
郭玉回答說:“用針灸治病,位置差一點兒也不行。當我給王公貴族們治病的時候,他們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個方面很為難:一是我不能隨意進行診治;二是怕他們自己不注意,耽誤治療;三是怕他們體質不好,不能用足夠劑量的藥;四是怕他們好逸惡勞。因此,他們雖然也是我治療過的,但是有時候就不容易痊愈。”
漢和帝聽了,認為郭玉說得很有道理。
后來,人們就用“好逸惡勞”來形容某人貪圖安逸,厭惡勞動。逸,安逸;惡(wù),討厭,憎恨。
好逸惡勞 ( hào yì wù láo )
解 釋: 好:喜愛;逸:安逸;惡:討厭、憎恨。貪圖安逸,厭惡勞動,專指好吃懶做的人。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
示 例: 宋·陳敷《農書·稽功之誼篇第十》:“~者,常人之情,偷情茍簡者,小人之病。”
近義詞: 游手好閑、好吃懶做
反義詞: 不辭辛勞、旰食宵衣
英 文: love ease and hate work
同韻詞: 詩成得袍、火樹星橋、守正不撓、海錯江瑤、割須換袍、美味佳肴、誤付洪喬、鳩占鵲巢、飄飄搖搖、鳩居鵲巢、......
相關人物介紹:
郭玉的師祖是一位隱士醫學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釣魚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稱為"涪翁"。史志記載:"涪翁避王莽亂隱居于涪,以漁釣老,工醫,亡姓氏。"(《直隸綿州志隱逸》卷41),涪翁"所居處為漁父村","在涪城東四里"(《三臺縣志·方使》卷9),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于世。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后漢書·方伎列傳》),綿州人民為了紀念他。將涪翁列入南山十賢堂,又有"涪翁山石刻"、"漢·涪翁像碑"等勝跡。"
郭玉的醫術、醫德和對針灸與診法的貢獻,為朝野所嘆服。他死在官任上。程高也是位隱士醫家。廣漢(今遂寧縣東北,或今射洪縣)人。郭玉年少時拜程高為師,“學方診六征之技,陰陽不測之術。”在漢和帝時(公元89~105年)為太醫丞,治病多有效應,皇帝感到奇異,為試驗郭玉診脈技術,使一手腕肌膚似女人的男子,與女子雜處帷帳中,令郭玉各診一手,問郭玉此人所患何病,郭玉診脈與望形色相兼,診出其中有故,說:“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皇帝為之贊嘆不已,郭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診病“仁愛不矜,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但在為貴人治病時,往往療效不很滿意。皇帝派一個貴人患者,換上貧寒人的衣服,并變換居處,請郭玉診療、郭玉一針而愈。皇帝詔問郭玉,郭玉回答說:“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乎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礙言也”。
反映了他在診治疾病時全神貫注,為病人負責的精神。郭玉對答中分析了為貴人診病的難處,他說:“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懼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于病哉”?郭玉以上論述正確估計了存在于東漢王公貴族的生活和思想行為對疾病診治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科學地揭示了醫生診治不同社會地位的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礙。他是繼扁鵲之后又一個對醫療社會與心理有研究的醫家。郭玉的醫術、醫德和對針灸與診法的貢獻,為朝野所嘆服。他死在官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