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行逆施的成語故事
“倒行逆施”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倒行逆施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倒行逆施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名叫伍奢,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伍奢和費無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師。費無忌是個奸惡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楚平王聽信讒言,把太子派到邊境做官,讓他遠離自己。后來,費無忌又誣陷太子陰謀反叛。楚平王聽了非常生氣,又派人去殺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國去了。伍奢去為太子說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費無忌又無恥地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干,必須捉來殺了,否則會成為禍害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員騙來。伍員識破了這場騙局,并在他人的幫助下逃往宋國,最后到了吳國。他為了借吳國的兵力替自己報仇,就幫助吳王闔閭(hélǘ)奪取了王位。
后來,伍員同吳王闔閭領兵進攻楚國,打進了楚國的國都。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員便把他的墳墓挖開,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體抽了三百下。伍員的好友申包胥寫信責備他太過分了,伍員對送信的人說:“你替我謝謝申包胥,并告訴他,我報仇心切,就像行人趕路一樣,天快黑了,但離目的地還很遠,所以只好不擇手段,倒著走路,不能按常理辦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語“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詞目:倒行逆施
讀音:dào xíng nì shī
釋義:倒、逆:反常;行、施:做事。違反常規;違背情理的行為一般指違反社會道德準則和時代進步方向的行為。
語出:《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涂(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正音:倒;不能讀作“顛倒”的“dǎo”。
近義:胡作非為為非作歹無惡不作橫行霸道
反義:嘉言善行因勢利導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主語、謂語、定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一切違反人民意愿的~;都會遭到人民的唾棄。
英譯:act in opposition to right principles
相關人物介紹:
伍員(?—前484)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稱申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吳國大夫,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伍子胥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伍子胥的祖父伍舉、父親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國忠臣。春秋初年,楚莊王勵精圖治,擴張國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傳至平王時,由于荒淫殘暴,國勢日衰。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為亂”,遂遷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將伍奢、伍尚殺害,伍子胥逃往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
伍子胥入吳后,了解到吳公子姬光想推翻吳王僚而自立。伍子胥為了利用姬光和吳的力量攻打楚國,報父兄之仇,便幫助姬光刺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闔閭登位后,任伍子胥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協助其管理國家大事。任命另一個從楚國逃亡出來的貴族伯嚭為大夫。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大軍事家、齊國人孫武為將。為了鞏固和擴大吳國的統治,伍子胥向吳王進以“安君理民”、強國興霸之道,闔閭采納了他的建議,委托伍子胥筑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自此,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逐漸得到加強,闔閭圖謀大舉攻楚。
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系,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鼓動吳王出兵攻楚。他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必能克敵制勝。闔閭采納了他的建議,于次年先后出兵攻占了楚國的夷(即城父)、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進而圍弦(今河南潢川西南),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迫楚軍被動應戰,疲于奔命,實力大為削弱,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有利條件。
吳隨即展開大舉攻楚的準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后避開楚軍防守正面實施突襲創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間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王和伍子胥、孫武、伯嚭等出兵沿淮水攻楚。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吳軍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并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伍子胥掘開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尸三百,以報當年殺父、兄之仇。由于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承王位。吳國乘機攻越。越軍利用吳軍的疏忽,采取偷襲戰術打敗吳軍于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斬傷闔閭的腳大拇指,闔閭重傷身亡,將死時囑太子夫差勿忘越殺父之仇。夫差繼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積極訓練軍隊,重振吳國軍事力量。二十六年,吳國為報前仇,出動精兵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椒山)大敗越軍。越王勾踐派人向吳王求和,吳王夫差將要應允,伍子胥表示反對。他說;“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于是乎克而復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仇。后雖悔之,不可食已。”但吳王爭霸中原心切,遂不聽伍子胥勸阻,與越國達成和議。準許越國成為吳國的屬國,囚禁勾踐和大夫范蠡3年。伍子胥悲憤地說:“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意謂吳國宮室將因越軍破壞變為池沼)”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夫差聞齊景公死,齊國內亂,大臣爭寵,就要發兵攻齊,伍子胥勸諫說:“吳有越腹心之疾,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愿王釋齊先越。”但夫差認為越已臣服,已構不成威脅,因而執意率軍攻齊。結果,敗齊師于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夫差更加驕傲自負。在吳國攻齊的4年中,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一面率越軍助吳,以示忠心,一面以重金賄賂太宰伯嚭,使伯嚭在吳王面前為越王說好話。從吳王及列士皆有饋遺,吳人皆喜,唯伍子胥對此深為憂慮,再次規勸夫差說:“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詞詐偽而貪齊。破齊,猶臂石田,無所用之。……愿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后將悔之無及。”但吳王受了伯嚭的挑唆,不僅不信任伍子胥的計謀,反而懷疑伍子胥有二心,賜劍命其自裁。伍子胥仰天長嘆道:“嗟呼!讒臣為亂矣,王乃反誅我!”又對舍人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史記·伍子胥列傳》)語畢自刎而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命名叫胥山。其后,果不出伍子胥所料,夫差爭霸心切,于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十五年)率全國精銳部隊北上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與晉爭長。越王勾越伺機調集四萬九千大軍分兩路,一路斷吳歸路,一路直搗吳都。又經笠澤之戰(水名,在今蘇州南,自太湖東至海,南與吳淞江平行)和對姑蘇的長期圍困,遂置吳國于死地。夫差請和,越不許,夫差終于自殺。自殺前,以袂掩面,說:“吾無面目以見子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