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是怎么來的
時間:
耀聰2
歷史典故
張耳,公元前264年出生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曾被西楚霸王封為常山王,后來被漢太祖封為趙王。張耳是秦末漢初人物,曾參加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后助劉邦滅項羽,被加封為趙王。公元前202年張耳逝世,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余,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xíng),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后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墻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后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wèng)中之鱉(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但是,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后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于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后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后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kuì)逃。漢軍乘機前后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