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
導語:廉頗和藺相如同心協力保衛趙國,使得趙國老百姓生活的安居樂業。
荊:落葉灌木,葉有長柄,掌狀分裂,開藍紫色小花,枝條可編筐籃等
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大臣,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三個事件。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于人和,不畏強暴,為歷代人們所傳頌。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時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杰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殲敵數十萬,而未嘗敗績。為人也襟懷坦白,敢于知錯就改。在秦趙長平之戰中,因趙王輕信秦國的“反間計”,被奪走兵權。趙王任用只會空談的趙括,致使趙軍大敗。十多年后,趙國亡。
廉頗負荊請罪
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后代用人殷鑒矣。”這一結論,既概括了廉頗一生榮辱經歷的史實,又揭示了人才與國家盛袁興亡的重要關系,確實值得后人深思
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后,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里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為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兩人。如果我和廉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斗,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為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
廉頗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府前,慚愧的說到:"我廉頗心胸狹窄,蔑視賢才,與你鬧不和,將相不和乃國家之害,我身為上卻只顧爭功泄私憤,您顧全大局,識大體,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記私仇,不與我計較.若秦人乘機而至,滅了我們趙國.這誤國殃民之罪,盡在我一人身上.現在就請你責打我吧!"藺相如聽完話扶起廉頗,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請千萬不要把這事記在心上.我們兩人同是為了國家,能夠體諒我,我已是萬分感激。今后你我齊心協力,必能使得我趙國日益強大,讓那秦國不敢小窺.能與相如齊心,是趙國百姓的福分,快快請起,天寒,請進屋喝杯熱酒暖暖身子吧!"
從此以后廉頗和藺相如同心協力保衛趙國,使得趙國老百姓生活的安居樂業。
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后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