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電子蛙眼的故事
電子蛙眼(Electronic frog eye )是電子眼的一種,它的前部其實是一個攝像頭,成像之后通過光纜傳輸到電腦設備顯示和保存,它的探測范圍呈扇狀且能轉動類似蛙類的眼睛。那么知道發明電子蛙眼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發明電子蛙眼的故事
通過放大鏡對蒼蠅、蜻蜓或螳螂的大眼睛進行觀察,你就會發現它們是由許許多多小眼睛組成的,因此昆蟲的眼睛叫做復眼。
組成復眼的小眼非常之多,蜻蜓的一只復眼竟然由28000只小眼組成。因此,由這些小眼組成的復眼有很高的分辨率,而且還是極為靈敏的速度計。
為了弄清楚為什么青蛙一定要等飛蛾起飛才發動攻擊,仿生學家對青蛙進行了特殊的實驗研究。
原來,蛙眼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分成五類,一類只對顏色起反應,另外四類只對運動目標的某個特征起反應,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號輸送到大腦視覺中樞——視頂蓋。
視頂蓋上有四層神經細胞,第一層對運動目標的反差起反應;第二層能把目標的凸邊抽取出來;第三層只看見目標的四周邊緣;第四層則只管目標暗前緣的明暗變化。這四層特征就好像在四張透明紙上的畫圖,疊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圖像。
因此,在迅速飛動的各種形狀的小動物里,青蛙可立即識別出它最喜歡吃的蒼蠅和飛蛾,而對其他飛動著的東西和靜止不動景物都毫無反應。
弄清了蛙眼的原理和結構,仿生學家就發明了電子蛙眼。
拓展:電子眼
工作原理
1、電子眼采用感應線來感應路面上的汽車傳來的壓力,通過傳感器將信號采集到中央處理器,送寄存器暫存(該數據在一個紅燈周期內有效)。
2、在同一個時間間隔內(紅燈周期內),如果同時產生兩個脈沖信號,即視為“有效”,簡單的說,就是如果當時紅燈,你的頭輪子過線了,而后輪子沒出線,則只產生了一個脈沖,在沒有連續的兩個脈沖時,不拍照。
3、有些情況是:有的人開車前輪越過線了,怕被拍到,于是他又倒一下車,回到線內,結果還是被照了,什么原因?就是因為一前一后的,產生了“一對”脈沖信號(這一對脈沖是在同一個紅燈周期內產生的)。
4、黃燈亮時,拍照系統延時2s后啟動;紅燈亮時,系統已經啟動;綠燈將要亮時,提前2s關閉系統,主要是為了防止誤拍。所以很多出租車司機都知道,差不多就可以走了,一樣沒事就這個道理。但是建議大家不這樣做,因為時機比較難把握喲。
后期處理
當圖像被下載傳輸指揮中心以后,就需要對圖像進行登記、編號、公告,再傳輸到中心計算機數據庫,以備各種機關調用。
抓拍原理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地下埋設感應線圈,橫桿上架設數碼相機,用于對闖紅燈的抓拍,另一種是架設攝像機,用于對超速、闖紅燈、違章停車等進行實時錄相。無論哪種方式,都會對于違章車輛拍攝至少三張圖片,一張是瞬間違章圖片,一張是號牌識別圖片,一張是全景圖片。不論哪種方式,都是24小時開機拍攝,圖片保留時間一般是一周。
違章處理
指揮中心收到圖片,會將車牌號信息與車管所信息相比對,從而調出車輛的綜合信息,如車主、車型、顏色等,然后由信息處理人員錄入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網站,以使違章車主能夠進行查詢。
信息問題
不是所有違章的車輛都能夠被拍下來,只有車牌圖片清晰的情況下,信息錄入人員才能將違章車輛輸入數據庫進行處理。
拍攝范圍
一個攝像機通常只拍一個車道,少數可拍兩個車道,一般都是設在從左向右數的第一和第二條車道上。數碼相機的拍攝范圍較寬,所以在城區內大多數都能夠拍到同向所有的車道。
拍攝范圍
一個攝像機通常只拍一個車道,少數可拍兩個車道,一般都是設在從左向右數的第一和第二條車道上。數碼相機的拍攝范圍較寬,所以在城區內大多數都能夠拍到同向所有的車道。
所謂“電子眼”就是電子測速系統,亦稱數碼式快相雷達系統,它通過雷達系統探測車輛速度并以數碼相機拍攝超速車輛取證。是中國各地方政府斥巨資構建的電子違法取證系統,并被廣泛作為交通違法行政處罰的依據。
“電子眼”即“電子警察”,作為一種新近運用的交通執法設備,其地位和作用應當是一種交通行政執法的監督設備,最主要的是其作為交通違法行為行政處罰的取證設備。交警由其形成的電子影像資料為依據對“電子眼”發現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而電子眼的存在往往不為交通駕駛人所知悉,除了隱蔽的固定安裝于路口,交警還在路上設立移動“電子眼”于道路旁隱蔽式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