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發明的小故事
創新是知識經濟社會的核心范疇。創新對于發明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那么你知道哪些關于創新發明的故事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創新故事1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筑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們只好上山用斧頭砍木,當時還沒有鋸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時候,由于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么這樣鋒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后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
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了魯班很大啟發。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后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桿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于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魯班想到了鐵片,便請鐵匠幫助制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么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后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鉆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后,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創新故事2
樹型組合創新法,是線型組合、藤型組合創新法的再組合。它像一棵古榕,盤根錯節,粗干橫出,分枝繁盛,葉茂如蓋,占地數十乃至上百平方米。現代創新技法中的樹型組合創新法,就像根深、干壯、枝繁、葉茂的榕樹那樣,把一種別具特色、風范、魅力的創造性設計,運用到異類不同設計同一方向的系列組合之中,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需要強化和突出某些局部性的變動和更新。
迪斯柯公司以其獨到的切割設計聞名日本和世界。50年代,迪斯柯公司只是一家磨刀石企業,主要生產120微米厚度的薄刀片,為制筆廠切開筆尖的細縫。60年代以后公司專門開發切割設計,先后研制成功切割半導體材料的70微米專用薄刀片、切割集成電路的40微米超薄型刀片。由于超薄刀片必須在高速旋轉中切割,公司在70年代,又先后成功地推出了每秒500轉的高速切割機、多刀同軸切割的多刀切割機。全自動電腦程控的多刀切割機。80年代以來,這家公司一方面利用領先的切割設計,既同步又交叉地更新開發切割技術、切割刀片、切割機械,開發出僅為15微米厚度的極薄型割刀片及其拉粘切割技術和超高速切割機。另一方面,有償轉讓高新切割專利設計、專利技術、專利產品,公司規模不大,然而名聲非凡,效益超群。
迪斯柯公司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舉世無雙的既專業化又全方位的切割公司,騰飛之道就是運用了現代創新技法中的樹型組合創新祛。以獨家切割設計優勢為樹根,以切割技術、切割刀片、切割機械為三大樹干,以切割技術系列、切割刀片系列、切割機械系列為枝枝葉葉。其突出的優越性,一是以設計為龍頭帶動科研、生產、經營、服務、管理;二是充分發揮技術開發、刀片開發、機械開發互補和互動的協同功能和效益;三是借助創新設計的無限潛力,既縱向又橫向,從而網絡地系統整合專利設計、專利技術。專利產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運用樹型組合創新法,關鍵在于處理好點和面、面和面的相互關系。第一,高度重視連續的可行性論證,確立點;擴散面,以點帶面,以面促點。第二,抓住點和面、面和面之間的中介聯系和中介過程,上下呼應,左右旁通。第三,追求完美,不斷提高點和面的水平、檔次、品位。第四,敢于和善于不停頓地更新和開發材料、技術、工藝設計,舉一反三綜合擴散,并且相互反饋,再展新技。
創新故事3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前因后果。“因”可以轉變為“果”,“果”又可以轉“因”,因果互易,變化無窮;因與果之間的每次交易,都可以生化出一種或多種全新的事物或事件。
在木材加工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刨花和鋸末,如果棄之不用,那是很可惜的。有研究人員反過來設想:將其還原為木材。結果,通過再加工而成的新型木材刨花板、鋸末板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金屬加工領域移用這一技術,將金屬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碎料與屑末加工成粉末,創新出一種全新的制坯技術,叫做“熱電靜壓”。所謂“熱電靜壓”,是在高溫高壓下將金屬粉末料直接壓注成零件毛坯的一種新工藝。其過程是,將金屬粉末填入一個包套內,然后送進熱靜壓機內。用壓縮的氬氣作介質,施加 100-2000個大氣壓,并將溫度升至1000℃-1700℃,經過數小時以后,合金粉末熔結成尺寸接近零件尺寸的毛坯。這樣,只要很少量的切削加工,就可得到零件,從而大大節約了原材料,降低了成本。
家具制造行業再移用粉末熱壓技術,又生產出可以一次成型的壓模家具。
唯物辯證法的原理明白地告訴我們: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原因與結果,此因必有彼果,有此果必有其因。在事物發展的鏈條中,于彼為“果”,于此可能為因,反之亦然。有時,造成“果”的“因”不是一個,而是多個。根據這種原理,我們在研究問題或創新發明過程中,如果一時還無法找到能夠導致某種好結果的“某個原因” 時,不妨以“果”溯“因”,或以相類的“果”去反推那些相類的未知原因。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因果互易創新法。
運用因果互易創新法的關鍵在于運用競爭過程中的反向思維,為企業產品或生產經營創造新的轉機。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去創新。
一、回歸變易。即逆時間次序之鏈去思考問題。例如,當新潮家具涌向市場時,有識之士卻瞄準仿古家具;當電子手表已飽和之日,又有廠家將改造過的機械手表推向消費者,受到了追求“特色”人士的青睞;當港臺歌曲風行大陸之際,中國唱片公司順著時間之鏈反推,變果為因,推出新節奏的毛澤東頌歌,創下當年錄音磁帶發行的新紀錄,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二、功能交易。就是從產品性能、質量等功能要素方面進行變易思考。例如質高耐用消費品曾很受特定消費群的擁戴,有商家推出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打火機、一次性鋼筆等,也在消費市場上占有很大的席位。
三、結構變易。農民姚若松設計的農用微型耕作機,將犁耕工作部件置于機身動力前面,以推動力代替牽引力,突破了耕作機械傳統的結構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耕作機的牽引性能,從根本上消滅了耕作的死角。